中原|遭遇乱世、重税时,为什么古人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避难?( 二 )


移民散居区除了星罗棋布于长江流域 , 也不乏有浮海南渡 , “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之事 , 一时之间 , 中原北来的士民流寓于闽、粤地区 。
至于移民聚居区 , 据历史地理学家陈寅恪、谭其骧的考证 , 永嘉南渡时中原士民的迁居地点主要分为三处:
沿汉水一线南下:
陕西、河南一带的士民溯汉水而下 , 最终抵达荆襄、长沙一线聚居 。荆襄之地 , 拥万里长江最险之处荆江 , 据山水、握强兵 , 便可以汉水流域纵横交错的水网为防线 , 面对北方政权自守有余 。
此外 , 江汉平原的水土本就宜于农业生产 , 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楚国开发 , 天然条件优渥 , 因此 , 移民而来的也多是中等士族阶层 , 经过再次开发 , 江汉平原亦成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稻米产地 , 是南朝的补给大后方 。
沿邗沟一线南下:
山东等地的中下层民众便是沿这条线南下至淮泗流域 。迁徙到此的民众 , 大多是与世家大族一同南迁 , 多是逃亡的难民 , 但因为没有显赫的家世 , 东晋之初又有流民不得过江的禁令 。无可奈何 , 只得停驻淮北 。
他们南下之后 , 朝廷又当了甩手掌柜 , “民无定主”的流民们 , 在淮泗一带或是结寨自保 , 或是并力固守 。由于长期居住于南北两朝分庭抗礼的前线 , 这些流民所组成的集团的战斗力被激发 , 往往耐苦耐劳、骁勇善战 , 被组织成军队后 , 由“流民帅”率领 。
闻鸡起舞的祖逖 , 正是彼时的流民帅之一 。在流民帅的整合下 , 流民军在淮北广开军屯自给 , 战力更是不可等闲视之 , 多年来与北朝銮战的“北府兵”最早雏形 , 正是这些流民部队 。
沿淮河一线南下:
从淮河一线南下抵达建康的 , 正是中原的高门贵阀、皇室宗亲 。作为侨寄于建康的北来士族 , 他们积极与原本在江东的大族们展开合作 , 联手并力在孙吴故土上建立起东晋王朝 。
北来高门集中迁至建康之邻的浙北、浙东、苏南等膏腴之地 , 并结境划界 , 招募流民为其庄园屯垦 , 避开了税赋 , 瓜分了政府基层的统治能力 。正因如此 , 东晋一朝的高门大族始终有着睥睨皇权的底气 。
永嘉以后 , 以淮河为界 , 长江中下游的移民带逐渐形成了聚宗族、原籍贯而居的集群 , 后来“客家”的产生也可能发端于此 。此种迁徙的形式 , 无论是对东晋南朝的社会、政治形态 , 抑或是长江以南土地的开发 , 均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
流入大量人口的长江流域经过永嘉南渡后经年的开发 , 不再是曾经游离于中原文明外的九州隅角、边陲之地 , 昔日人烟稀少的瘴疠之地开始变为鱼米之乡 。
此后 , 每每中原战乱疾苦肆虐 , 选择向南播迁至长江的民众络绎不绝 , 经济和文化重心已悄然向东南转移 。
迁向何方
除了永嘉南渡的大规模迁徙外 , 若是为了逃避高额赋税和战祸 , 民众也会自发进入隐蔽山泽或徙入草原 。这样的事例 ,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发生 。
秦汉之际的汉匈边境民众难以忍受内地苛政 , 北上投靠匈奴 , 或是在汉匈边境上屯垦 , 或是流入各个部落 , 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汉成帝时期 , 陈汤击杀郅支单于后 , 呼韩邪单于在上表贺功时 , 也请求汉朝撤罢边境的驻军 。对此 , 汉郎中官侯应在论证罢边十不可时提道:“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 , 子孙贫困 , 一旦亡出(匈奴) , 从其亲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