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遭遇乱世、重税时,为什么古人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避难?( 四 )


虽然物质生产上不如中原富足 , 但对于贫困地区的民众来说 , 前往荒僻地区生活 , 能得到更为平等的关系和更宽松的环境 , 还能避免官吏的盘剥 。这么看来 , 荒凉的草原、山区对农业文明产生反向吸引力 , 也就不足为奇了 。
王朝的意志
上文提到的多是民众自发向较为落后地区迁移 。历史上同样也存在朝廷主导的向荒僻地区迁徙民众的情况 。历代王朝中 , 朝廷主导移民成效最好的是明初的洪武永乐大移民 。
中原|遭遇乱世、重税时,为什么古人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避难?
文章图片
明初地图 。图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朝初建以后 , 从元朝接手的是多年战乱留下的一片荒凉 。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组织起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 。移民浪潮中 , 受到特别“关照”的要数昔日的辽阳行省和云南行省 。
洪武四年(1371年) , 明军跨海攻辽 , 自旅顺登陆 , 一路长驱进入辽阳、沈阳 , 全取辽东 。不久 , 明军击败盘踞于金山的北元名将纳哈出 , 东北宣告平定 。但此时的东北地区 , 经过早年红巾军的扫荡 , 又逢后来北元军阀相互攻打 , 人口异常稀少 , 偌大的辽阳行省军民不过数十万 。
面对辽东的赤地千里 , 明廷又要兼顾对北元的防守 , 只能从江淮、山东、河南大规模实施军事武装移民 , 并撤销辽阳行省建制 , 设立辽东都司 , 下辖制卫所 , 以军事机构兼管民事 。
当时 , 东北地区各个卫所里的军士及其家属 , 成为明初东北地区人口的主要来源 。而除了武装移民 , 当时移民民众的选择并不单一 , 明政府还积极招徕周边少数民族进入东北地区生活 , 将其纳入明朝统治 。
明廷为迁移进来的少数民族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 , 并对原先授予的卫所官爵允准世袭 。由此 , 大批女真、蒙古部落酋长被吸引南下 , 携部众定居辽东 。多方努力下 , 饱经战乱的辽东逐渐恢复昔日的生气 。
在云南 , 明朝同样采取了军事移民手段 。洪武十四年(1382年) , 明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军平定云南后 , 朱元璋给傅友德下了一道诏令 , 指导傅友德处理云南事务:“云南既定 , 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 、四川都司兵守之 , 控制要害 。”
之后 , 朱元璋又任命沐英镇守云南 , 设置卫所把控云南的各个交通要冲 。这些南征军人作为镇守云南的军士留了下来 , 成为明朝在云南屯卫制度建立的一分子 , 逐渐由军户转变成民户 , 世代定居 , 最终成为云南居民 。
中原|遭遇乱世、重税时,为什么古人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避难?
文章图片
黔宁王沐英画像 。图源/网络
当王朝的意志指向了荒芜的边陲 , 作为军户的民众便开始向偏僻之地迁徙 , 参与当地的屯垦建设 。这既是国家统治的需要 , 也是迁徙民众安身立命的根本 。
千载足迹
古人的迁徙 , 有的迫于时局纷乱、躲避灾祸 , 有的源于随军远行、屯垦边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是他们见证了华夏文明逐渐走出地理格局的桎梏 , 从平原走向山林、走向草原、走向朔漠、走向雪山 。
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 , 烽燧消尽之后 , 华夏文明从黄河发端 , 以先人筚路蓝缕迁徙探索的足迹为纽带 , 连接五湖四海为一体 , 记载着过去 , 也展望着将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