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遭遇乱世、重税时,为什么古人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避难?( 三 )


当时边疆军属良民虽然地位不低 , 但生活上却普遍贫困 , 反而是逃到匈奴那边亲戚的生活要好一些 。
而对于奴隶 , 侯应说:“又边人奴婢愁苦 , 欲亡者多 , 曰:闻匈奴中乐 , 无奈候望急何!”
也就是说 , 奴隶一旦逃到匈奴那儿便可恢复自由身 , 这是他们冒险出奔的一大原因 。
作为边地人 , 侯应熟悉边疆事务 , 在《论证罢边十不可》中 , 十不可里有四不可都在强调:一旦放弃戍守 , 西汉边地的臣民会铤而走险逃到匈奴那边 , 可见当时在汉匈边地的逃亡情况有多么严重 。
这样的事 , 在历代封建王朝并不鲜见 , 秦汉之后同样屡屡发生:
王莽执政时是百姓迁入山区的高峰时期 , 因新莽政府推行“为民整顿财政”政策 , 国内实施高压统治 , 将各类经营权收归国有 , 使得“民摇手触禁 , 不得耕桑 , 繇役烦剧 , 而枯、旱、蝗虫相因 。”
因而 , 当 “农商失业 , 食货俱废”以后 , “富者不得自保 , 贫者无以自存” , 民众们纷纷“起为盗贼 , 依阻山泽” , 官吏也没法拿他们怎么样 , 经年累月之后 , “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隐入山林)” , 规模空前庞大 。
三国时期 , 孙吴治下同样无法免俗 , 在长江以南、今各省交界处的山区 , 生活着被统称为“山越”、过群体生活的部族 。据历史学家唐长孺考证 , 东汉末年以来 , 有很多为逃避赋税劳役的人选择匿居深山 , 与原本山中居民混居 , 朝廷也不加分别 , 对这些居住于山区的人统称为“山越” 。
中原|遭遇乱世、重税时,为什么古人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避难?
文章图片
山越分布图 。图源/网络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中对居住于丹杨(今安徽宣城市)一带的山越人有这样的记录:
“丹杨地势险阻 , 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 , 周旋数千里 , 山谷万重 , 其幽邃民人 , 未尝入城邑 , 对长吏 , 皆仗兵野逸 , 白首于林莽 。逋亡宿恶 , 咸共逃窜 。山出铜铁 , 自铸甲兵 。俗好武习战 , 高尚气力……自前世以来 , 不能羁也 。”
一直到三国时代 , 如何管制山民已经成了困扰当时政府机构、官员的难题 。
民众遁入偏僻地区这类事件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消失 , 反而形成一种惯例 。五代时期 , 浙江淳安县东北的一处山地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战乱时民众就迁移到此 , 取保护一地安宁之意 , 命名为“保安”;元末井陉县北的一处山地 , 也因地势“高峻崎岖 , 险不可攀” , 百姓都避乱于此;明代 , 当明军战略收缩至长城防线 , 放弃河套、土默川等地后 , 同样出现了大批民众向北迁移投靠蒙古的情况……
明万历、天启年间 , 历任北京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广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深谙民事的谢肇淛谈及民众向荒僻地区避居时 , 在笔记《五杂俎》里做出了总结:“临边幸民 , 往往逃入虏地 , 盖其饮食语言既已相通 , 而中国赋役之繁 , 文罔之密 , 不及虏中简便也 。虏法虽有君臣上下 , 然劳逸起居 , 甘苦与共 , 每遇徙落移帐 , 则胡王与其妻妾子女 , 皆亲力作 , 故其人亦自合心勇往 , 敢死不顾 , 干戈之暇 , 任其逐水草畜牧自便耳 , 真有上古结绳之意 。一入中国 , 里胥执策而侵渔之矣 。王荆公所谓‘汉恩自浅胡自深’者 , 此类是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