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从梨花体到废话文学,网络文体的短期流行病( 三 )


【 梨花体|?从梨花体到废话文学,网络文体的短期流行病】没有人不想好好说话,但在流行的网络语体或文体中,对抗和沉沦都变得更加容易。
02 降维的文学,升级的反讽游戏其实我们现在来看,从本质上,最初的梨花体甚至也是废话文学的一种变体。
尽管它没有以废话总结废话,或者废话解释废话的形式达到废话回环和呼应的灵魂效果,但它至少完全符合废话文学所想要对抗的那种形式主义。
可以说,任何一种语体或文体的流行,初衷都多少源自某种语言形式的荒诞猎奇和戏剧性,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模仿戏弄的冲动,原先或许是搞笑幽默的成分居多,但这种创作的“反讽”和“对抗”性在后期的XX文学中不断进阶,并在“凡尔赛文学”中达到峰值。
“凡尔赛文学”本身是一种中产式的炫耀,但在这场“凡学”创作的戏仿狂欢中,却完成了对消费主义的调侃与解构。当语言带上了戏谑的面具,人们似乎有了对阶级、贫富等差距抵抗与反叛的勇气,以一种反向嘲讽的方式表达不满,并在互联网狂欢氛围中获得立场加冕。
事实上,炫耀、炫富或者说装逼,一直都是最被讨厌并遭至吐槽的行为,但这种拜金、物欲和消费主义的虚荣心却从未衰退。伴随着80后、90后一代人成长起来的青春文学中,就随处可见“凡尔赛式”炫耀的踪迹。
郭敬明的“著作”《小时代》中,顾里的金句“浦东的空气,无论什么时候闻起来,都不像是住人的地方”,就深得凡尔赛文学的精髓。
梨花体|?从梨花体到废话文学,网络文体的短期流行病
文章插图
彼时,“小时代”之风正盛,字里行间的高贵气息和奢侈品品牌英文令人炫目,不少年轻人追随羡慕。十年后,他们会觉得这是黑历史,对其做作和浮夸极尽吐槽,一笑了之。而现在,人们想要戳破那种虚伪与矫饰,正是通过文字创作去展现这种虚伪。
“文学”一词的门槛降低了,拼贴模仿就能称之为XX文学。但叛逆性却指数级增长,并且消极的反讽游戏愈发让人上瘾。
卑微文学亦然,卑微其实也是刻意展示出来的“卑微”,通过对低尊严行为的反讽,指向那些在情感关系中不对等的投入与回报,从而进行自嘲与解构的自我疗愈。
但在这种自我贬低和自我想象的舔狗话术里,其实又充满了自怜和自恋,以及隐含了对对方的情感绑架和道德审判。
“即使我如同舔狗一般卑微,但我仍然持有‘她被我打动了’的自信。”这是卑微文学的叛逆奥义,但你又很难去指摘这种自信,毕竟它或许也是自嘲的一部分,在一开始就宣布放弃所有尊严和意义,这似乎是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反讽技巧。
而“废话文学”自然是对这个信息爆炸,同样也是废话爆炸的时代最好的反讽。
在“废话文学”出现之前,“糊弄文学”其实已经提供了一套在人际交往时面对别人无聊追问的敷衍话术,宗旨是“能糊弄就糊弄,能将就就将就,狠起来连自己都可以糊弄。”在不重要或者难以推脱的事情上,随便糊弄一下就过去了,绝对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但“废话文学”显然更为激进,不仅不提供增量信息,还要制造重复语句来对抗信息、消解意义。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生产并传播着大体量又高密度的信息,但信息的质量却被一再稀释。在人人都能进行观点输出的网络社交媒体中,在社会报道、职场话术中,充塞着那些不知所云、模棱两可的媒介信息和语言垃圾,信息通胀的幅度远比“梨花体”年代要夸张,人们对此的情绪更加疲惫,也更加消极。
而年轻人流行的对抗价值观是“躺平”,所以应对语言垃圾的方式也就是制造语言垃圾,并且垃圾话的传播速度快、娱乐性强、破坏程度又高。当人们看完一篇新闻报道却发现没有任何实际的有用信息时,发动“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废话文学嘲讽,可谓“以毒攻毒”的良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