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现代人每天会看150次手机?过剩的信息究竟是如何引人焦虑的?( 三 )
监管层面,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和2018年相继发布了《欧盟更安全的社交网络原则》《应对在线不当信息:欧洲的方法》和《不当信息行为准则》,行为准则适用于在线平台、社交网络、广告商和广告企业应对不当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在线传播。德国也于2018年1月1日实施《社交媒体管理法》,针对网络上的“仇恨、煽动性言论以及虚假新闻内容”,对在德国境内提供内容服务的社交平台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
我国国家网信办先后发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等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服务提供者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加强对其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等。[6]
去年,工信部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对“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应用分发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行集中排查,要求通报APP整改。今年7月开始,工信部决定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在侵害用户权益方面,重点整治应用软件启动弹窗欺骗误导用户、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包括弹窗整屏为跳转链接、定向推送时提供虚假关闭按钮等场景。
绝对理想化的信息空间,可能是怎样的?尽管以上举措都在努力帮助用户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但是效果并不尽如预期。那些信息仍然会冷不丁地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社交媒体中不太和谐的音符。
不考虑平台能否实现,我们是否能够想象一个更为理想化的信息空间?
比如,完全封锁各种“机器人”“僵尸号”或“智能水军”。这些披着正常外衣的工具帐户,大多会盗取其他用户的内容,模拟成一个真实的人以躲避系统监控。它们会出于商业目的,机械化地发布、评论、转发特定内容,营造出影响力的幻觉,但实际上只是流量数据里的造假“水分”。早在2017年,《北京青年报》就报道过,全球10万个域名网站访问记录中,约52%的互联网流量来自“自动化程序”,即机器人。[7]
关闭这类账户,也许会让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体量“缩水”,这至少有益于减少重复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利用真实数据来判断,那些把微博服务器一次次压垮的劲爆信息,是否真的值得登上热搜。
再如,取消社交媒体的点赞功能。这一功能最初由社交媒体FriendFeed发明,后被Facebook应用并发扬光大。如今大多数社交媒体都提供了点赞功能,以小红书为例,除了用户发布内容允许点赞,其他用户的评论也允许点赞。它既满足了用户对“被看见”和“被认可”的心理,也强化了用户的参与感,还成为广告商衡量账号受欢迎程度的指标之一,用于广告投放和效果监测。
但是,点赞很容易被前文提到的“水军”造假。
取消点赞功能,或许可以成为帮助用户消除“信息疲劳“的第一步,降低用户对各类信息的“参与式”再传播,也有利于减少社交媒体上的“顶我上去”式的极端化站队。
最后,回到用户自身,社交媒体解决的是信息的迫切性,但不解决信息的价值性。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人们要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发布。而作为信息的消费者,也许应该尝试着找回长阅读、长内容消费的习惯和兴趣,主动把失去的注意力找回来,也算是治疗“信息错失”和“信息疲劳”的一种手段。
也许,一出生就泡在互联网信息环境里的人,最终会成为信息游牧民,把社交媒体作为信息采集的工具,进化出新的适应性。
推荐阅读
- 用户|淘宝将实现退货秒退款,每年至少要交88元,亚马逊直接退款不退货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当禁止
- 考试|行业观察丨在线学习、远程考试成新趋势,信息安全需重视
- 智通财经|太钢不锈(000825.SZ)董事柴志勇因涉嫌泄露内幕信息被证监会立案
- 太钢不锈|涉嫌泄露内幕信息 太钢不锈董事柴志勇遭证监会立案
- 信息页|企业微信4.0重大版本正式发布:支持微信客服、视频号
- 出行|网约车12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68123万单,环比上升9.3%
- 个人信息|国家网信办:不得强制要求用户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
- 信息安全|2021年度IT影响中国:银核星际离盾PLUS获“2021年度最佳信创产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