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洞察|李彪:从这五点透析网络舆论“负面偏好”( 二 )
随着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崛起,一些运营者以制造社会矛盾和对立冲突来哗众取宠,获取点赞和流量,实现商业利益,没有矛盾就创造矛盾,这样一来,流量和经济利益都有了,KPI(关键绩效指标)也就完成了,至于评论区如何,有没有“不明真相”的群众,都无所谓。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十余年的舆情事件进行梳理发现,很多事件背后都存在一些商业利益的因素。
第五,网络社群化生存使得群际刻板印象加剧“负面偏好”。
随着社交平台盛行,人类社会重归部落化,社会个体在社交平台上分属于不同圈子,并且圈子一定程度上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民众获取新闻资讯的第一媒介渠道,民众依靠圈子寻求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撑。社交圈子所具有的“回音室效应”和“过滤气泡”使得一个个圈子的内壁加厚,形成“社交茧房”,群际之间沟通与对话的难度在逐步加大,社群内部的人抱怨其他社群的人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圈子,一旦发生涉及对方群体的事件,就会用固有刻板印象打量和揣度。
舆论表达中的“负面偏好”虽然具有深刻的社会动因和个体心理机制,促使社会负面情绪宣泄,一定程度上纾解部分网民的情绪淤积,起到社会负向情绪“减压阀”的作用,但是,如果这种不论事实真相一味进行负面评价的行为蔓延成为一种网络舆论表达流行偏好,就会对凝聚社会共识和构建健康的舆论生态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舆论表达中的“负面偏好”并不是简单的网络偏好行为,而是“后真相”的舆论表达方式、深层次的社会动因、社会个体的复杂心理偏好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对舆论表达中“负面偏好”的引导和治理,需要平台方、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和民众四方主体形成合力,打造适合“后真相时代”舆论表达的“后共识”与“后秩序”,创新舆论引导范式,构建社会负向情绪有效疏导机制,营造健康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
【 个体|洞察|李彪:从这五点透析网络舆论“负面偏好”】(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副院长)
推荐阅读
- 个体|继地摊经济后,国家又一行业要“放开”?实体店的春天要来了?
- t产品细节洞察分析,看完这些你离大厂又近了一步(2021-12)
- 策略|从战略到执行:业务领先模型 BLM 战略篇「市场洞察」
- 独资企业|各大平台清退个体户,独资企业或将迎来高峰期
- 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优惠来了
- 产品|产品细节洞察分析,看完这些你离大厂又近了一步(2021-11)
- 客服|网易云商肖钰妍:决胜DTC时代,洞察消费者是服务营销一体化的关键一环
- 洞察|产品细节洞察分析,看完这些你离大厂又近了一步(2021-09)
- 事业部|2021年10月视频行业用户洞察:平台积极拥抱变革探索新机遇
- 页面|产品细节洞察分析,看完这些你离大厂又近了一步(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