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元末第一猛人:差点杀死朱元璋,后来却出家为僧( 四 )


朱元璋|元末第一猛人:差点杀死朱元璋,后来却出家为僧
文章图片

▲鄱阳湖之战中的陈友谅,图源:影视截图 。
朱元璋的小舟面对陈友谅的楼船,无疑是蚂蚁啃大象,在战争形态上就不占优势 。见状,朱元璋的好兄弟徐达主动站出来请战,率轻舟小船诱敌深入,伺机图之 。
陈友谅显然对朱元璋掉以轻心,命令楼船大举压上 。结果,战场瞬时刮起了阵逆风,趁着风势,朱元璋的士兵纷纷搭起火箭,朝陈友谅楼船射去,风助火势,楼船臃肿调转不灵的问题一下子被显露了出来 。原本占据战场先机的陈友谅失去了最佳机会,双方进入胶着阶段 。
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张定边决定单刀直入,取朱元璋首级 。
对于张定边的计划,大概主战的双方均不知晓 。于是,在双方均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张定边开始了他的枭猛行动 。
朱元璋|元末第一猛人:差点杀死朱元璋,后来却出家为僧
文章图片

趁着双方厮杀的空当,张定边瞄准了百万军中的朱元璋 。
擒贼先擒王!当一个人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身旁便再也无其他琐事可困扰 。抱着这样一股冲劲,张定边奋力拼杀,如入无人之境 。朱元璋手底下三员大将瞬时毙命 。而站在旗舰上指挥作战的朱元璋,此刻身旁已无他人可做后盾 。似乎再过一秒,历史即将被改写 。
时不我与啊 。相较于众叛亲离的陈友谅,朱元璋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刻,仍旧命不该绝 。而这,无关玄幻的天命 。
眼见主公受难,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用一支利箭打破了张定边本可逆天改命的攻势 。随后,朱元璋一方众将士合力解围,张定边“中矢百余而退” 。
朱元璋|元末第一猛人:差点杀死朱元璋,后来却出家为僧
文章图片

▲常遇春,图源:网络 。
吊诡的是,多行不义的陈友谅,最终在鄱阳湖之战中,被一支悄无声息的暗箭贯穿脑袋,结束了他疯狂的皇帝梦 。
对张定边而言,无论战争成败,心中的忠义似乎原本就立于是非对错之外 。为了胸中长存的那份忠义,他最终选择拼死保护陈友谅的次子陈理以及陈友谅残存的尸体,返回武昌,并扶持陈理称帝 。此举可能不为征伐天下,只为谨守道义 。
后来,朱元璋乘胜追击至武昌,准备剿灭陈友谅残部时,张定边选择开城投降 。
但,“一臣不事二主”,张定边注定无法放下心中的芥蒂,随陈理投降朱元璋 。尽管对方愿意以优于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待遇,厚待他,张定边还是拒绝了 。
张定边之后去了哪里,正史没有着墨 。也或许有,但作为一个战败者,可能在正史中,他不配拥有姓名 。
只知在那之后,世间流传着张定边去向的三种说法:被杀,改名换姓,以及出家 。
被杀一说,来自民国年间编写的《新元史》 。然而,这种说法与《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有偏差,想必作为胜利者,朱元璋完全没必要对此事有所隐瞒 。被杀一说并不靠谱 。
改名换姓一说,也不一定合理 。毕竟,张定边是让朱元璋印象深刻的敌方将领,朱元璋后来还曾告诫部下切勿轻敌,以防张定边式的人物出现 。在朱元璋的强力统治下,张定边又如何可能做到隐姓埋名呢?
或许只有出家一说,可能性较大 。
所有红巾军起义者,最初的梦,都是为了吃上一口饱饭 。若大明天下太平,无需忍饥挨饿,又何须打破秩序,重新陷入混战?遁入空门,或许才是张定边最好的归属 。
传说,在福建灵源山,张定边放下了尘世间的杀戮之气,一心皈依佛门 。他自号沐讲禅师,建灵源寺,率领旧属僧侣,造福百姓,广施万民 。
就这样,在山间潜心修行了数十年的张定边,一一送走了老对手朱元璋、徐达、常遇春后才老去圆寂 。此时,已是大明永乐年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