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清朝皇族爵位是怎么划分的?宗室和觉罗有啥区别?
清代皇族人口众多 , 爵位也非常复杂 , 早在清兵入关之前 , 清政府就规定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开始算起 , 觉昌安兄弟六人的后代全部算是皇族 。
其中觉昌安的第四子塔克世是大宗 , 塔克世共计五个儿子 , 分别是:
努尔哈赤(清太祖)
穆尔哈齐
舒尔哈齐
雅尔哈齐
巴雅喇
这六个人的后代都是叫宗室 , 出门可以系黄带子 。而塔克世的兄弟和觉昌安的兄弟则被称之为觉罗 , 系红带子 。
文章图片
(塔克世的后代 , 也就是努尔哈赤兄弟五人的后代都是宗室)
关于“觉罗”到底是什么意思 , 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 有人认为是地名 , 有人认为是满语“远支”的意思 , 总之没有一个可以服众的解释 。
顺面说一句 , 爱新觉罗应该是清朝皇室杜撰的姓氏 , 在明末的原始史料中从来没有爱新觉罗这几个字 , 清朝皇室很有可能姓“佟” , 这个在明末史料和朝鲜史料中都有记载 。
先说说宗室的爵位 , 清代宗室爵位共分14等
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 , 禄米1万斛 , 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亲王世子
多罗郡王
郡王长子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以上是入八分爵位)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分一二三等)
辅国将军(分一二三等)
奉国将军(分一二三等)
奉恩将军
清代宗室采取降爵制度 , 王爵一般都是只封皇子 , 但皇子不一定全部封王 , 尤其是在清朝中前期 , 皇子封王比例并不高 。
例如在康熙年间 ,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 , 其中活到成年的有20个 , 在这20个皇子中除太子以外 , 只有六个人在康熙生前获得了王爵 。(包括郡王和亲王 , 除了这六人以外 , 其他人的王爵都是后来雍正封地)
也就是说除了废太子胤礽以外 , 康熙活着的时候只封了六个王爵 , 并且只有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在康熙生前获封了亲王 。
文章图片
(康熙生前只封了两个亲王 , 雍正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在雍正之前 , 皇子封王的比例不高 , 并且按照清朝的制度 , 皇族爵位是采取降袭制度 , 每传一代就要降一级爵位 。(铁帽子王除外)
例如某皇子获封亲王 , 他的长子只能承袭郡王爵位 , 长孙只能承袭贝勒爵位 , 以此递降 , 最后直至闲散宗室 。(亲王和郡王的爵位最低降到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
并且爵位只能传给嫡长子一人 , 其他儿子是没有爵位的 , 只能通过考试获取低等级的爵位 , 考不上就没有任何爵位了 , 只能沦为闲散宗室 。
清代宗室的爵位降袭制度是为了防止皇族过度啃老 , 保证皇族的进取心 , 同时可以避免皇族拖垮财政现象 , 毕竟清代还要养活上百万旗人家眷要养活 。
不过虽然大多数宗室的爵位不能永世传承 , 但作为皇族后裔 , 宗室的待遇也还算不错 , 到了乾隆时期 , 闲散宗室的待遇也与四品武官持平 , 年俸都有105两 。
而且宗室犯法一般都没人敢管 , 到了乾隆晚期 , 北京城内宗室横行 , 不法之徒甚多 , 京城人凡是见到腰间系有黄带子的人具不敢惹 。
推荐阅读
- 马化腾|清朝最厉害的商人,清政府都向他借钱,估计马云、马化腾都佩服他!
- 朱元璋|朱元璋曾下令:严禁皇族吃人参,崇祯直到上吊前才知其用意
- 爱新觉罗·州棠|生活在香港的爱新觉罗皇族后人,低调且有皇族范
- 湘军|清朝一将领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随即惨叫四起
-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是哪一个?不是汉朝、也不是唐朝
- 布政使|清朝时的“布政使”,放现在相当于什么官职?你可能永远都不会信
- 岳钟琪|清朝岳钟琪,是投靠异族的汉奸,还是奠定中华版图的英雄?
- 清朝|满蒙联姻逐渐衰弱,暗藏清朝格局变化,反映满蒙汉三族地位变化
- 雍正|故宫发现清朝圣旨,雍正24岁儿子神秘消失,学者:雍正真狠心
- 康熙|康熙如果传位于他,清朝很可能成为大国,西方列强或许也忌惮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