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英特尔启示:企业如何穿越战略转折点


摩尔|英特尔启示:企业如何穿越战略转折点
文章插图
文 | 砺石商业评论,作者 | 田姗姗
战略转折点是一家企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刻,能否成功穿越战略转折点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战略转折点”概念由安迪·格鲁夫第一次提出,他在1985年-1987年期间领导英特尔成功转型,创造了企业在PC时代的辉煌。
如今我们身处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时代,企业遭遇战略转折点的频率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高,面临的风险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可怕的是,我们无法预判战略转折点会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出现。
K12在线教育企业的近期境况就印证了这点:“双减”政策一颁布,旦夕之间,本因疫情意外获得“线上红利”的K12在线教育头部企业如好未来、猿辅导、跟谁学、作业帮等,都不得不砍掉校外学科辅导相关的主营业务,“断臂求生”,更多K12教育的中小企业更是深陷倒闭破产的“绝境”。
对于政策导致的战略转折点,英特尔第3任CEO、前董事长安迪·格鲁夫早有洞察。他在1996年写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里提出,很多人过度专注于市场中深刻影响商业竞争的力量,如竞争对手、互补企业等,反而容易忽视一点,市场是受到政府制约和影响的,“在真实的商业生活中,营运规则的建立和废除,同样可以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为战略转折点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且不可预判,所以穿越战略转折点就成为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安迪·格鲁夫说,“只有以变应变,或者屈服于必然的衰败,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他选择的是以变应变。
从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英特尔在其长期居于近乎垄断地位的半导体存储器市场,被日本竞争对手后来居上打败。日本存储器芯片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国市场。1985年,英特尔的利润从上一财年的1.98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万美元,1986年更是亏损超过1.8亿美元,裁员8000人。
其实英特尔1971年就开发了微处理器,并推向市场,但这只被当做一个副业。在公司所有人和客户的心目中,英特尔就等于半导体存储器,脱离存储器,英特尔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在这种情况下,格鲁夫仍锐意改革,当时他预感到个人电脑市场会快速发展起来。
格鲁夫曾提到了一个决定性的场景:当时他和时任CEO、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摩尔在办公室里闷头想出路,格鲁夫望着窗外远处大美洲主题公园里旋转着的摩天轮,转向摩尔问,“如果我们下台了,公司再任命一个新CEO,你觉得他会怎么办?”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格鲁夫注视着摩尔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安迪·格鲁夫果断带领英特尔从半导体存储芯片业务退出,转型做电脑微处理器业务。英特尔推出的386芯片后来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里程碑,公司也和微软结盟为“WinTel”取代了IBM,成为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1992年,英特尔的销售额达58亿美元,利润首次突破1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
英特尔创立至今53年,现在它正转型为一家“数据”为中心的公司。虽然期间经历了多次业务转型,但安迪·格鲁夫领导的第一次战略转型无疑是“英特尔史上最成功的战略转型”,至今仍被视为公司战略转型方面的全球典范。
那么,安迪·格鲁夫如何以变应变,带领英特尔穿越战略转折点?他的哪些经验是值得现今的企业借鉴学习的?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穿越战略转折点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下面3个问题切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