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不一样的认知:伊对为什么敢赌“恋爱社交”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永恒需求,根源于本能,规范于文化。在古代,爱情就已经是一种服务场景,表现在“媒人”这样的专业服务以及彩礼、嫁妆等经济流动上。今天,这个场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旧貌换新颜,各种婚恋类平台和包含婚恋的社交平台林立,婚恋市场早已成熟。为什么伊对偏偏要在此时以“恋爱社交”的方式入局?短短3年坐拥上亿用户的“小目标”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为什么在陌生人社交和婚恋网站各领风骚十数年之后又崛起一个“恋爱社交”?
文章插图
认识上的“破界创新”
在汽车和火车没被发明的年代,人类只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然而,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说: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也带不来一辆火车。
文章插图
(《让子弹飞》中的马拉火车的镜头,为电影增添了不少喜剧效果)
消费希望得到“更快的马车”,企业家却想着去制造“火车”,这种思路的变化,李善友教授称之为“破界创新”。它不是破外在事物的边界,而是破内在认知的边界,然后才能进入一个更大的真理时空,从更高的维度去建立更庞大的系统。
回顾我国过去几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史,作为互联网的分支之一,在线交友和婚恋大大拓展人们社交的视野和手段,逐渐进入主流社会,成为交友和择偶的主要渠道。
这个时期的婚恋类平台有着自己底层逻辑:让单身在这里得到一个对象。我们称之为“媒人”逻辑,与传统的“媒人”一样,帮人物色、帮人沟通和撮合,最终实现圆满的结果。为了帮助用户达成目标,平台会打造线上和线下结合的O2O模式,以及发展电话红娘模式等等。这种底层逻辑我们并不陌生,不仅仅是工业化时代的主流,即便在今天也很常见。就如同饭店里饭菜、服装店的衣服一样,提供给客户的是一种解决方案。在客户获得解决方案前后,用户还是那个用户,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了具体的问题。
既然是解决方案,就要有效果的承诺。婚恋平台的理想是让每一个用户都实现“脱单”的愿望,这也是对用户的承诺。然而,现实更骨感。一对异性单身要不要成为恋人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双方的性格、相貌、工作、兴趣爱好、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家族背景以及的沟通能力等等,甚至有很多隐秘的要求。可是,这些都不是平台可以左右的。很多人抱着很大的希望购买会员或者线下服务,可是最终没有达到用户想象中的效果,很容易迁怒于平台。正如某知名婚恋平台创始人所言,对结果的过分承诺直接导致用户对平台的负面评价。可见,长期以来,婚恋类平台受到的误解,并非是自身做的不好,很大程度是由模式所决定的。
文章插图
(“宁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曾经被激烈讨论)
与此同时,作为商业组织和保证可持续服务,它们又必须在营收上做出安排。为了获得收益,在鼓励用户连接的同时,又不得不设置障碍作为收费点,从而形成了阻断收费模式这种看似与互联网精神相悖的做法。
尽管如此,婚恋平台作为一种现象还是红遍全国,成就了一批创业者。早在十年前,这个赛道上就已经高手林立,新进入者几乎没有可能。
那么,以“恋爱社交”入局的伊对,又是如何在2-3年之间实现了用户过亿的业绩?伊对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继承者,还是一个新兴物种?
业界更愿意将伊对及其开创的恋爱社交,看作是社交平台而不是传统的婚恋平台,或者确切地说,是一个以恋爱为场景,以爱情为导向的社交平台。从用户看,婚恋平台的目标用户是迫切结婚的人,而伊对则是有恋爱意愿的人,显然二者有重合,但伊对的用户更靠前且生命周期往前拉得更长。
推荐阅读
- 黑客|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岁黑客远程破解逾25台特斯拉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斐乐公司|网购平台销售数据可作为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安全风险|苹果将出席白宫会议讨论开源软件的安全风险问题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变现|微信红包封面背后的“怪圈”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