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漫谈网络叠音词——从修辞手法和语义规律看网络语言的特征( 二 )


躲猫猫|漫谈网络叠音词——从修辞手法和语义规律看网络语言的特征
文章插图
网络用语中的叠音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表程度性状时能加深程度性状,表示动作能够强调动作,表示量可以增加量,表示范围则使范围更明确。我们以“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等叠音词为例,“跑、猫、脆”三个字作为单个音节孤立存在时,“跑”是动词,表示动作;“猫”是名词,是一种动物的名称;“脆”是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状。重叠后“跑跑”强化了逃跑这一动作,“脆脆”强化了楼脆弱的程度和性状,而“猫猫”则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表达更为生动。汉语的语义学把词义分为“基本义”和“附加义”两部分。无论是色彩义还是附加义,“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三个词的后面都关联着一个网民关注的事件,承载着公众的情感色彩。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网上贴出地震发生时,他先跑出教室而弃学生于不顾的言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广泛争议,范美忠也被网友戏称为“范跑跑”。这一事件带来了巨大的网络震动,“范跑跑”一词风靡一时,引发的“道德底线”、“真与伪”、“职业伦理”等问题成为争论热点,引发了舆论的道德伦理的一场大讨论和大批判。
躲猫猫|漫谈网络叠音词——从修辞手法和语义规律看网络语言的特征
文章插图
“躲猫猫”是成“2009年度网络第一热词”,它的来源是24岁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拘禁在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2009年2月8日被其他在押人员群殴致死。事后昆明警方对外宣称,李荞明是在与同监人员玩“躲猫猫”游戏时误撞墙壁头部受伤而死。公众很难接受一个健壮青年死于游戏的说法,此事也引发网民热议和舆论狂潮,“躲猫猫”一词应运而生。这个网络词语传播过程中,它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代表了网民的猜测、质疑、嘲讽、愤懑、同情,它唤醒了公众渴望获知事件真相的心情,代表了网民对真相的企盼。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可以影响到词语的语用规律。修辞功能能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范跑跑、躲猫猫”等网络热词运用叠音修辞,风格上起到了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的效果,鲜明而生动,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也使这些叠音词有了调侃的风格。
躲猫猫|漫谈网络叠音词——从修辞手法和语义规律看网络语言的特征
文章插图
以“躲猫猫”为例,这个词产生于警方告诉公众的信息:玩游戏也可以死人。公众由此思考“躲猫猫”而死的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猫腻?“躲猫猫”一词在网络的流行,实际上是公众面对公共权力的任性、专横、冷漠却又无可奈何的调侃,通过调侃发泄不满、愤怒、不知所措甚至绝望,也传递着公众对公正、透明的渴望。与之类似的“范跑跑”是网民对自私的、逃避责任的一类人的嘲笑和调侃。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与其语用规律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互为存在的关系,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语用规律又彰显其修辞功能。因此人们使用和新造叠音词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词的基本义,还与其修辞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和使用者的性别、年龄、性格、心理、文风或话语风格等紧密相连,和语境、社会时尚等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在五分之四左右,21~30岁的网民是最为活跃的人群。年轻的网民思维活跃、新潮、机智俏皮、勇于标新立异,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也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叠音词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创作的相对自由性,所以网民喜欢新造和使用叠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