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互联网是如何把用户变成商品的?( 三 )


它是每个人的避难所,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已经变成了大众的一种盲目逃避现实的入口。
虽然电视网络并没有像今天如此多的互联网app那样收集观众的个人数据,但它们确实仔细研究了观众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把这些数据推荐给广告商。
互联网app可以向25至35岁的男性展示你的广告,通过A/B test验证出他们的的浏览习惯表明他们喜欢NBA、啤酒与美女;电视公司也可以向每一个观看周一NBA比赛的人展示啤酒广告,结果大致相同。
然而,如果网络电视和互联网平台共享一个基本的商业模式——向大量的人提供娱乐内容,然后让他们成为广告的目标。
这里的重点在于,提供的一切你所无法自拔的内容,都是免费的。这也是很多人至今疑惑的点:这些互联网平台每天生产如此多的精彩内容给我,又不收钱,它是怎么赚钱的?
你要明白的是,任何用户都不需要为一个app付费;为app付费的其实是广告商;换句话说:你不是app的客户,你只是app卖给广告商的产品。不客气地说,互联网大厂是通过卖他们的用户赚钱的。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不仅要要追踪用户的日常互动、行为、定位、反馈等内容获取数据,通过“免费主义”下所提供的令人沉迷的娱乐内容而改变用户的心智与认知。
用户逐渐开始对夹杂在娱乐内容中的广告感兴趣,从不屑于顾到认真阅读,最终向广告商好卖个更好的价格。
虽然各种APP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时间,但是你会发现,那些互联网公司慢慢变得不地道了:打车软件的红包再也没有超过五毛钱的;视频网站的广告再也没有短于一分钟的;社交和资讯平台上的信息流广告多的让人发指。
小姐姐|互联网是如何把用户变成商品的?
文章插图
我们在手机上的每一次滑屏每一下点击,都成了互联网平台的利润来源。你在点击,你的同事在点击,甚至你所在的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在下滑、点击。
随着用户所投入的注意力的逐渐提升以及用户数量的增长,你从每次打车红包可以拿到5元以上的“紧俏”商品,变成了每次连一毛钱都拿不到的“便宜货”。
因为“竞争”变强了,广告商所能支付的广告费已经难以负担到每一个用小用户;同时广告商也聪明了,它也明白这看似繁荣的广告点击数据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所有那些看似免费的,仿佛命运馈赠给你的东西,其实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无论是你的时间、隐私信息还是你的意志力,每次对互联网娱乐产品的过度沉迷,都会让你失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无论是注册新的应用程序、接受更新的服务条款,还是尝试新功能,都会帮助互联网平台生成关于你的新的行为数据,并增强其对你的理解,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不想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商品,我们就应该摆脱它的控制,将更多的注意力从手机屏幕中,解脱出来。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朋友、宠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爬山、聚会、演唱会这些能够留下美好回忆的事情上来。
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做自己注意力的主宰。理性的去消费互联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而不是被无休止的娱乐内容与算法将我们驯化。
这才是互联网,应该带给我们的东西。
#专栏作家#穆宁,公众号:穆宁Talk,36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特邀作家。北邮硕士,前京东平台、百度商业化产品经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小姐姐|互联网是如何把用户变成商品的?】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