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编者按:本文来自雷科技,作者雷科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中国的行业的格局,是和别处不一样的」,用《孔乙己》的开头来形容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即使是还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多年媒体的熏陶下,对互联网行业「996」「大小周」「脱发」等词网络热词也是耳熟能详。
在部分人眼里,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就像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型吸血鬼,每年都要招揽一大批应届生,将新鲜血液吸干净后等到他们35岁就统统淘汰。尽管大厂对加班现象都做过相关回应,比如任正非就曾表示「华为没有996的说法,更没有007,我们最基层的员工想多加一点班也不行」,但互联网行业「要钱不要命」的传闻依旧笼罩在互联网上。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文章插图
不过在前段时间,互联网行业大小周的惯例似乎出现了转机:6月24日,快手宣布7月起取消「聚焦日」(大小周)安排;7月9日,字节跳动宣布8月1起取消隔周周日工作安排。美团旗下的美团优选更是发布公告,将自本周末(7月17日)起取消大小周工作安排,以最快的速度推行双休工作制,可以说给国内互联网企业树立了榜样。
尽管这些贯彻五天工作制的举措获得了大多数网友的一致好评,但网上有不少「打工人」认为取消大小周会大幅降低实际收入,表示「舍不得」。毕竟在这些企业里大小周会算作加班,能拿到双倍工资。
考虑到不同年龄、岗位的员工对大小周有不同的见解,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大小周对员工来说到底是难得的奋斗机会还是「资本家的无情压榨」。不过此次三家互联网大厂不约而同决定取消大小周,这件事在我看来其实并不只是「少上一天班」这么简单。
大小周出现的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分析为什么取消大小周,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大小周?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推行大小周,最直接的收益就是「周末也有人干活」。举个不太准确的例子:大小周意味着一个月多出两个「工作日」,一年能多出24个「工作日」,四舍五入多出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对业务重的企业来说,多出一个月时间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工作,变相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文章插图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想尽办法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与网络接轨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产品能早一天上线,在市场中就能多一份竞争力,也更有可能在其他品牌作出响应前拿下整个市场。对于这些「面朝蓝海」的企业来说,不要说提前一个月了,即使是提前一天上线都能彻底改变有关领域的市场份额。
用更简单的话来讲,在企业眼里,每周多干一天,员工就能生产更多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间内就能完成更多工作,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但问题是,大小周真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吗?以我不算长的大小周工作经历来说,「大小周提高工作效率」这种话真的不能一概而言。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文章插图
大小周意味着「间歇性单休」,而体验过单休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单休等于不休」这句话的意思。单休意味着你需要在16小时内平复过去6天内工作积攒下来的情绪,并为接下来的5天工作做好准备。这个16小时甚至建立在昨天能按时下班的前提下,但既然公司都要求大小周了,按时下班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