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二 )


【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小周」难以让员工调整状态,而不好的工作状态也将直接反映在接下来的5天工作中。简单地推行大小周,只会让员工把原本5天能完成的工作,拖延至6天完成。从单位时间的角度来看,大小周与单休的出现,可以说拉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为什么取消大小周?
大小周的出现提高了公司的开支,但却无法带来更多劳动成果,变相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在我看来这是企业取消大小周工作制度的直接原因。从劳动法的角度,一般员工的大小周属于「周末加班」,理应支付加班费用。一旦加班费与额外的行政开支无法换来更多工作成果,大小周自然没有存在的意义。
刚才只是从企业自身的原因分析,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企业外部,不难发现取消大小周并不只是企业做出的「自愿」行为。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文章插图
2021年,西门子数控(南京)有限公司因加班问题被有关部门行政处罚,成为了近期因加班被罚款的第一人。在通告中。南京市江宁区有关部门因西门子数控违反了工作时间规定,「76人超时加班」,对其处1.29万元的行政处罚。
虽然说仅仅1.29万元的处罚对相关企业来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此次「精准」的罚款行为也被部分网友认为是有关部门在相关要求下的「示范罚款」,更像是「自罚三杯」。但从此次罚款行为中,我们依旧能看出一些端倪:有关部门认为这样的加班行为并不合理,开始关注「大小周」「996」的行为了。
而有关部门关注不健康的加班情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实可以理解成「互联网人口红利已出现饱和」。毕竟在长达数年的「宇宙机」教育下,我国互联网发展已经出现瓶颈,单纯地「堆积」互联网人才,已经无法在互联网竞争中获得竞争力。
举个例子:在社区团购市场逐渐收窄的前提下,专注于社区团购的美团优选已经停止了大小周。但美团外卖和美团打车呢?这些还处于「奋斗期」的公司,又会不会跟随大众舆论落实双休制度呢?我觉得未必。
取消大小周标志着互联网行业正规化
自2014年移动互联网大爆发以来,加班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表面上这只是互联网人的「自嘲」,但这其实是互联网市场混乱无序的一种表现。尽管「快」是互联网行业的关键字,但单纯地叠加人力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合理的工作分配与资源管理方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终解决方案。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文章插图
尽管此次取消大小周只是极少数互联网企业对「加班文化」的一次反省,并不能从实际出发改善一线员工的工作状态。但从整体来看,「取消大小周」其实也是互联网行业正规化的一种体现:它意味着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压榨人力」与生产效率从来都不是正相关。有关部门的监管,更是给互联网行业起了一个好头,让互联网行业正规化「有迹可循」。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大小周"正失去吸引力
文章插图
以加班闻名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放弃大小周工作制,互联网行业自然会朝着正规化发展,对人才也将更有吸引力。到那时候,距离我国互联网行业又一次爆发还会远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