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滴滴下架,谈谈数据黑产

编辑导语:滴滴的下架,带出了数据安全的话题,隐私保护成为了人们议论的一大焦点。作者对大数据及其用户隐私方面的事情进行了分析,提出互联网时代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隐私|滴滴下架,谈谈数据黑产
文章插图
最近,滴滴他们全家都被下架了。除了阳奉阴违赶去纳斯达克投胎以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这些多数人既关心又不了解的话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正好前些天,金星老师要搞个新节目,导演组找到我,居然也想聊聊大数据、用户隐私这方面的事儿。当然,鸡一嘴鸭一嘴地控诉大数据罄竹难书的罪恶,我兴趣不大。
全民关注数据和隐私,当然是好事,只是这里技术和行业知识太多,不容易透彻理解。因此,市面上惊悚的传言频出,似乎搞大数据的都是三头六臂的妖精。作为一名战斗在数据一线的仁波切,我感到有必要挺身而出,以我在宗教界相声说的最好的工程师身份,给大家把这方面的事儿讲明白。
弄明白这玩意有啥用?普通人,可以搞清泄露什么隐私会让自己破财招灾,免得不明就里地疑神疑鬼,心脏病和痔疮都犯了。
对立法专家来说,可以稍微理清法规的边界和作用,别总想着利用手里的图章,靠加紧箍咒渔利;对想挣钱的来说,那这里面日进斗金的机会多了去了。当然,在学习本文之外,您还得同时精研刑法,先找好退身步。
首先,大家得明白一个道理:如今的世界,早已是数字世界第一性的了。利用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是绝对无法逆转的大趋势。如果把数据的使用都停掉,其后果比全国停用电力还要严重。
既然数据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那么什么样的数据应用,是靠谱和无风险的呢?其实,这里有个明确的标准:你的数据,只能在同一个场景下服务于你本人。
打个比方,快递可以拿到你的地址电话,但这是给你服务用的,只要不把你的数据给别人,或者服务别人,那就没啥问题。
互联网也是一样,管他是腾讯、淘宝还是抖音,根据你的行为影响你看到的内容,虽然乍一看菊花一紧,但是其实用不着太紧张,它对你的隐私并没有实质性的侵害。这样的用途,今后会长期存在,没必要因噎废食。
这里隐藏的问题,在于把数据“用于服务别人”这件事该怎么界定。说起来,这在互联网上并不新鲜,您想想现在短视频的推荐系统吧,其原理基本都是去统计“看过这个视频的人还会看什么”,这不就是把其他人的数据聚合起来服务你嘛!没错,这确实是。只不过,这是把其他人统计数据用于服务你。
那么,在统计过程中,究竟有没有漏洞让你可以窥见其他某个人的具体隐私呢?如果有的话,又如何解决呢?沿着这个方向,衍生出了数据安全方面一个重要的技术方向——隐私计算。你可能听过的一些词汇,什么差分隐私啊、联邦学习啊,都是这个方向里的热点,这些话题我们改天专门再谈。
说完了什么算正常,再回到正题:如今的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数据黑产呢?那肯定有啊!不过这些黑产,可能跟多数人理解的不太一样。
跟数据相关的黑产门道,简直是五花八门,一抬脚踩死一片。归纳总结一下,数据黑产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是直接从你身上骗钱;二是借你的身份去干点坏事。
从你身上骗钱,又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先说第一种。比方说,有人拿了你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怎么挣钱呢?
很简单,往你家里发个货到付款的快递,别收太贵了,比方说50块,家里人不知买的啥,糊里糊涂就交钱收了。包裹里的小物件一块钱,快递费三块钱,那还挣你40多呢!您说家里人也不一定收?就算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收,人家都挣大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