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滴滴下架,谈谈数据黑产( 三 )
大家注意,在这样的黑产中,除了用户的ID,人家什么也没用。而这里用的ID,也并不是电话、email这些 PII信息,而是cookie、IDFA等这些根本无法主动触达用户的身份号。
就这样,人家拿你的身份证去挣了点小钱,而你没有直接损失,就像是做了一次免费的微型无痛人流。
因为只是借用了你的身份ID,一般不会让你受到直接损失,这类方法往往不为大家所关注。其实,前文那种“广撒网”的黑产也好,这里借身份的黑产也好,虽然单个用户损失有限,但也是赤裸裸地侵害用户权益,这一点没什么可说的。
更重要的是,很多黑产从业者,往往是从轻量级的业务入手,一步步升级到那些“深挖洞”的模式,更放肆地讹诈用户。因此,这些“入门黑产”,也会像大麻这种“入门毒品”一样,把挣了这份钱的人,引向更加邪恶的黑产深渊。
说到这儿,咱们拐个弯,提个坊间盛传的传闻:APP监听你线下的聊天内容,然后给你推广告,到底是不是空穴来风呢?这事儿比较复杂,理论上讲有可能的,但是难度不小。简单说可以这么总结:硬件可以搞,软件搞不了。
要从声音中提取有商业价值的信息,那一定得用到语音识别技术。虽然这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可是如果有个程序喝不喝老端着,一直在后台等着听墙根,那会有个严重后果:检测语音的程序,很快就把手机耗没电了。这不就露馅了么?
那还有什么其它呢?有,做一个专用芯片,用于检测语音信号,有语音信号了,再送到后台识别。实际上,智能音箱就是这么干的,所以你喊上一句就能把他唤醒。
智能音箱能干,手机厂商当然也能干,所以说,“硬件可以搞”。如果手机把这项能力开放给APP,那么APP也就能干了。只不过,我不认为手机厂商有什么动力这么做,实践中好像APP也拿不到这能力,所以说,“软件搞不了”。
今天扯了不少了,最后再补充两点:
- 数据安全问题并非互联网的新问题,原来线下商业中也不少,只是因为互联网让数据变现成了规模化的产业,这事儿才让大家格外重视;
- 很多问题都是复杂的技术问题,仅仅靠法规的约束作用有限。我相信,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在互联网场景下发展起来的隐私保护技术,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本文由 @计算广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推荐阅读
- 隐私|小米应用商店移除32位包必传限制,开发者可自主决定上传APK类型
- 浙江大学|IEEE正式推行首个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国际标准 蚂蚁集团参与制定
- cto|滴滴出行 CTO 张博卸任滴滴支付董事长
- 滴滴支付|滴滴出行CTO张博退出滴滴支付董事长
- 滴滴出行 CTO 张博卸任滴滴支付董事长
- 美团|在微信、京东、美团、滴滴上用数字人民币,体验怎么样?
- 店铺|当心!你的旧手机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数据,提前清空也没用
- 脸书|违反数据隐私规则,谷歌脸书遭法国罚款2.1亿欧元
- 智能汽车|该不该抄底滴滴?
- 操作规程|拟加码隐私保护快递运单不得“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