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重庆巴南曾收容近千名日本战俘

【军事历史|重庆巴南曾收容近千名日本战俘】在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红旗村、和平村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就算在重庆巴南区提起它们的名字,人们也大多摇摇头说没有多大印象 。更少有人知道,7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时期重庆非常重要的两处所在 。
重庆巴南区文管所65岁的文博副研究员李国良曾对红旗村、和平村进行了长达20年的研究 。这里,从1939年到1946年的7年时间里,曾作为日军战俘营,管理、收容过近千名日本战俘 。
如果没有专家的指点,要找到当年收容日本战俘的战俘营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70多年过去,这两个位于主城区的村庄,地形地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战俘营,就在山坳间的老式庄园里 。
说起这个和自己打了20多年交道的日本战俘营,李国良很是感慨,“随着当年与日本战俘打过交道的村民们一个个离世,现在就连这里的村民,都很少知道日本战俘营内发生过的那些让人难以忘却的历史 。”
夫子池
重庆收容日本战俘第一地
重庆收容第一批日本战俘,是在1939年 。李国良说,那一年的夏天,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接收了一批武汉战役中安徽安庆、湖北麻城等地游击队俘获的数十名日军战俘 。当时,这批战俘被临时囚禁在重庆夫子池街文庙左侧明伦堂里 。
李国良说,明伦堂是重庆文庙建筑群中的一处庭院,它所在的地方,当年的小地名叫太阳山,这里地势较高,突兀于城中 。1914年,这里曾被改建为四川省立第二女子示范学院,抗战时期学院空置,临时被作为收容日军战俘的地方 。
这批日本战俘究竟是怎么被俘获的呢?李国良说,根据史料记载,这批战俘中,有步兵、骑兵、工兵、掘重兵、卫生兵等多个兵种的士兵 。他们有的是在1938年10月武汉战役被俘,有的是在抢农民的牛、猪,贪吃老百姓的一碗面条时,被中国游击队抓获,有的是染病、在战场受伤后被俘 。
这批战俘在明伦堂没呆多久,就由收容所主任管理员沈起予用卡车运往收容所的新址博爱村,也就是如今重庆南温泉红旗村的刘家湾 。
红旗村
地主庄园成为战俘收容所
“博爱村”里被选为日军战俘收容所的房屋,曾经是重庆巴南区修得最好的地主庄园之一 。李国良说,这个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大庄园,建筑面积1800余平米,共有48个小天井,规模相当大 。庄园的侧院里有两排厢房被隔成了若干个房间,成为了日俘的生活住宿区 。
“30多年前,我去日本战俘收容所时,这里的厢房墙壁上,还残留着日俘当年写在墙上的日文 。”李国良说 。
在庄园石质雀替门右侧的绿竹深处,收容所还新建了一栋面积约500平米的小礼堂,礼堂的顶上,铺盖着原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汉阳机器砖瓦厂生产的大片机器瓦 。李国良说,这里是接待中外来访者访问日军战俘的会客厅 。而在庄园前的藕田内,还搭起了大棚,用作日俘活动、教育、训话、放风、操练等的综合场地 。
李国良说,“博爱村”刘家湾庄园,背靠大山、地形险要,整个村落被绿树竹林环绕,比较隐蔽,日机轰炸困难,成为了收容战俘的理想场所 。加上村前流淌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可供日俘早晨洗脸,傍晚沐浴,增加了几分和平怡静的田园情趣 。
和平村
收容400余名贵州迁来日俘
另一处收容日俘的和平村,同样选择了一处大院 。李国良说,这里被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俘虏收容所,收容了1944年8月从贵州镇远迁来的战俘 。
这个大院分为上中下三厅及两边廊式厢房,大院共有60余间房舍,四周均有砖石砌筑的5-7米高的围墙,院内设有碉楼可以瞭望俘虏的行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