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重庆巴南曾收容近千名日本战俘( 二 )


李国良说,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住在邻侧另一个院子里,庄园的前面是个大操场,正中面对的是一座戏楼,后面是练马场,周围是广阔的田野和一条小溪,绿树丛中农舍点缀,颇有小桥流水的田园风情 。
李国良说,1944年12月初,湘桂战场上中国军队败退,日军攻入贵州,镇远的日俘收容所开始北移,这些日军战俘在当年12月18日到达重庆,就被收容在“博爱村”和和平村两个日军战俘收容所内 。
数字>
214万
数字>
日本投降后在中国境内
战俘与侨民人数
根据《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书》记载,日本投降后在中国境内的战俘与侨民多达214万 。把数目如此庞大的日本战俘与侨民在短期内完全遣返回国,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为了推进遣返俘侨工作,中美双方于1945年10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遣送日本俘侨的联席会议,会议制定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日侨遣送归国计划》 。该计划规定,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侨民的遣送归国由中国政府负责 。
该计划还规定,除了炸药、军刀、照相机、望远镜、光学仪器、金条、银条、宝石、股票、艺术品等严禁携带外,日本官兵与侨民可以携带一件盥洗具、一条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双皮靴、三条短裤、三件衬衫、一个手提包、一个手提袋 。
对于携带的款项,军官可以携带500元(国民政府货币单位),士兵可以携带200元,一般侨民可以携带1000元 。
日俘生活>
日俘可与当地老百姓接触 还能做工艺品到市场卖钱
日俘生活>
日本战俘在收容所内是怎么样改造学习的呢?他们又是何时回到日本的呢?李国良为我们还原了这段历史 。
严格履行不虐待战俘国际惯例
1939年夏至1946年4月,重庆日军战俘营在收容日本战俘期间,严格履行了不虐待战俘的国际惯例,一日三餐生活有序,早晚操练时时教育 。管理人员为日俘安排参加适当的劳动,运粮、运煤、挑水、挑菜 。
战俘营内举办了“特别班”、“反战同盟和平村训练班”,以“尊重俘虏的人格”来恢复他们的人性,不采取监狱式的管理,取而代之以学校式的训导 。同时,不用性急的宣传,而是以战俘渐进自发的力量,让他们自动走上反战之路 。
管理人员充分按照“不虐待战俘”的行动指南,教育、感化日本战俘,用真心相待的实际语言和行动,征服了日本战俘 。
允许日俘自制工艺品拿去出售
战俘营里的战俘们,不仅一日三餐安排有序,而且每周还可以打一次“牙祭” 。战俘们每天到操场进行操练,然后到祠堂厅口的木楼里接受教育,管理人员们教育他们遵守规矩制度,教育他们认识侵略战争是破坏和平的罪恶行为,教育他们认识战争给中国人民、东南亚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教他们认识汉字,说汉语 。
为了让日本战俘们更加热爱生活,管理人员还让他们到周围采摘野菜,下河捕鱼游泳,准许他们与周围的老百姓、学生、孩子们接触,交流感情,相互学习手工艺品的制作 。
有的战俘为了找点零花钱,通过看守士兵向外买回牛角、牛骨,雕刻成旱烟斗、私章、儿童玩具等手工艺品,同看守士兵、当地群众相互赠送和交换 。管理人员们还组织战俘自制工艺品,拿到鹿角、长生、界石等地出售,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以补助个人生活 。
战俘营周围的大婶大妈们更是不定期地为日本战俘们缝补衣服,赠送治疗疾病的偏方或药品 。军队管理人员还组织日本战俘演出文艺节目,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
1946年初从白市驿机场回国
抗战胜利后,刘家湾和和平村的战俘营宣布撤营,按照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所签的协议,在中国的战俘纷纷被遣送回国 。1946年初,在南泉镇的战俘全部在白市驿机场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离开前,当局政府还为他们开了简单的欢送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