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黄道炫:史迪威应为缅甸战役失败负主责

【中国远征军|黄道炫:史迪威应为缅甸战役失败负主责】史迪威在战役指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注意到缅甸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分割使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漏洞的恶果,应负主要责任 。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正确设想,对史迪威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惧怕开罪美国,放弃指导责任……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失败责任具体分析
1942年中国出兵缅甸,是中国从国际国内战略局势出发,联合盟国在国外进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战争 。这一战役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远征军损失也十分惨重 。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多,如盟国间战略战术上的不协调,缅甸地理态势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英军战斗意志薄弱等,本文对此不拟一一讨论 。缅甸战役一个重要后果是造成了蒋介石与其美国方面派来的参谋长史迪威之间的不和,双方事后都指对方应为失败负责,这并成为日后中外历史学者聚讼不已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民族的情绪逐渐淡化,这一问题理应得到更清晰的说明,本文拟从整体战略构想、具体战略演变及战役指挥等方面,对此试作探索 。
一、缅甸战场形势与蒋介石的最初设想
中国远征军大规模入缅,是在日军已占据缅甸南部沿海地区,英国被迫向内地退却后开始的 。此前,1941年12月底,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对中国出兵缅甸的表示,以应避免中、英军队混合作战为由,只应允中国出动少量兵力到中缅交界地区,并明确“不需再请中国增援” 。对此,他在英国内部的有关文件中谈到:“英帝国的一个国家应该由帝国的军队而不是外国的军队来保卫才符合理想 。”英方的这一态度,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已准备出动的中国军队停止待命,“勿庸入缅” 。1942年1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韦维尔仍坚持不愿中国军队大规模入缅 。直到日军在南缅攻势甚猛,英军难以抵挡;加之丘吉尔在美方压力下,专门致电韦维尔对其拒绝中国军入缅表示“困惑不解”后,韦维尔才最终同意中国军队大举入缅 。英方不愿中国军队大举入缅,很大程度上是担心中国介入将影响其对缅甸的控制,英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表现出的三心二意,预示远征军在缅作战将不会一帆风顺 。
其实,中国准备出兵缅甸,主要是从中国本身战略利益出发,中国在缅甸最重要的利益所在即保卫缅甸南部的仰光出海口,以维持较为便捷的海外物资输入的运输线 。1941年间,中国方面起草的有关中英合作作战计划草案即以此为基本方针 。因此,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出兵缅甸抱积极态度,随时等待着对缅甸有宗主权的英方的邀请 。在英方拖延一个多月于1月底向中国求援后,蒋介石随即令待命中的第6军向缅甸出动,按英方要求开往泰缅边境地区,防御日军由泰国边境向缅甸进攻 。此后,截止战争结束,第6军的主要任务及作战地境即在这一范围 。同时,蒋并不满足于仅在缅泰交界地区防御,2月4日,他下令第5军“各部队应即作出发准备,以便英方要求时能即刻开往” 。14日,蒋下达第5军入缅令,要求:“第5军大约使用于同古、仰光附近地区”,以保卫仰光为其主要责任 。显然,当时中国希望和英国一起,在缅南与敌决战,争取打垮敌人,保卫仰光,战略设想和战略目标是积极的 。和后来中国方面在指挥权问题上寸土必争不同,此时中国在指挥权问题上表现也十分大度,蒋多次指示,中国军队入缅后,“即归英方指挥” 。不希望因指挥权问题影响远征军出动及整个战事,尽快加入缅甸作战的心理相当迫切 。3月6日,史迪威在与蒋谈话后也观察到:“他看来渴望战斗,对英军不断后撤、半死不活的状态感到厌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