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顾文豪:杜月笙的黑道经济学

【杜月笙|顾文豪:杜月笙的黑道经济学】黄金荣、杜月笙与张啸林,当年叱咤风云,皆为一时人物 。不过三人虽同为海上闻人,但脾性不同,据说黄金荣爱钱,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尤其是杜,老早的上海人呼其为“杜先生”,尊崇之情可想而知 。杜月笙被誉为“青帮三百年来之第一号人物”,无论做派、言行乃至打扮,在在与一般流氓不同 。
终日着长衫,天再热,也不解开长衫第一粒扣子,做文人打扮,不过是杜先生行走江湖之余事 。事实上,相较另两位大亨,杜月笙最有经营头脑,最会做生意 。虽然老实说,杜未必真有多少金融大才,一生皆为半文盲,不过杜月笙很早就意识到,单单在刀口上讨生活,并非长久之计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党国要人、青帮大佬杜月笙的好友陈群,即劝告杜今后该转向金融和工商业投资,以便重塑形象,好为上流社会所接纳 。
杜月笙金融大业的一大基点,是创办中汇银行 。据杜之心腹账房先生郁咏馥所述,杜开销极大,尤其是各方应酬,除掉这些及给各大军阀的送礼,“单单他公馆的开支,每年就不会少于二百万元” 。虽然包揽烟、赌、娼各项黑道生意,会有大笔进账,但总归是上不了台面的活计 。台湾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中称,开办中汇银行,是出于在银行工作的门生田鸿年和亲信苏嘉善的提议 。田说:“杜先生,你用铜钿都是大来大往,你为啥不开一家银行,一来进出有账,二来临时需要轧头寸,也可以在自家的银行里调拨一下,来个自摸不求人!”
1929年3月,杜氏创办的中汇银行正式开业,注册资本50万,实收25万,成为他涉足银行业之起点 。而杜氏的另一密友,银行家钱新之告诉他:上海银行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有新银行开业,其他各银行都要先去存上一笔钱,称为“堆花” 。而上海各大银行老板,得知杜月笙要开办银行,势必前来“堆花” 。如此钱滚钱,不愁资本不雄厚 。事实确是如此,不少资本家为了讨好杜月笙,纷纷“堆花”捧场,而那些鸦片商人赌场老板,也识相地来“凑”,以“存款”为名,向杜氏示好 。换言之,中汇银行以合法的银行业务,不仅将此前的黑钱洗白,也以此为平台,大肆交接各方能人,使得江湖与庙堂的利益输送变得更为合法、方便 。
话说回来 。杜月笙之所以为杜月笙,并非在于他转进至银行业,黄金荣、张啸林日后也都有涉足 。杜氏之了不起,在于他与各方头面人物交往时,每能折节倾心以交 。据郁咏馥回忆:“杜在开中汇银行以前,每天起身很迟,烟瘾也很大 。中汇银行开设后,他在社会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每天总在上午九时前起身,鸦片也不多抽了 。”
此外,他对于知名银行家特为看重,倾心相交 。尤其是1931年9月,上海商业银行发生挤兑风潮 。形势尤为不堪,虽然中国、交通两大银行鼎力相助,仍旧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一筹莫展之际,陈光甫向杜月笙乞援 。据说杜氏还是一派的“闲话一句”,翌日亲携巨款登门,众目睽睽之下,存于上海银行 。有杜先生撑腰,上海银行怎会倒?原本闹得沸沸扬扬的挤兑风潮,就此烟消云散 。经此一事,早先与杜月笙泛交的陈光甫也不得不“始敬佩而深德之”了 。
而陈氏确也当得起上海人所说的“拎得清” 。日后杜氏中汇银行新建大厦落成,他亦一次性存银50万两,且从一般“堆花”的三天,延长到整整一年,不取分文利息,杜月笙慨叹“陈光甫先生真正是漂亮的”!
在银行业八面玲珑之外,杜月笙也涉足实业 。老上海向有一说,认为杜月笙发迹是靠“三杨开泰”,即杨度、杨志雄、杨管北为其出谋划策,开拓事业 。杨管北本为镇江人,年少翩翩,长于辞令,后经陈群绍介,为杜氏收纳门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