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民国乡村教育“战术”为何妥协多变
【农民|民国乡村教育“战术”为何妥协多变】1
20世纪初 , 现代教育体系开始在中国建立 。但其后数十年中 , 新式教育的推广并不顺利 ,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 道路尤其坎坷 。很长时间里 , 多数农民仍选择私塾(已被官方认定为非法)来教育子弟 , 而对新式学校抱持排斥、厌恶态度 , 甚至在农村屡屡发生“毁学”现象 。私塾更是禁而不绝 , 与新式学校针锋相对 , 抢夺生源 。直到二三十年代 , 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 乡村教育日益为知识界所重视 。在反思以往成败得失之后 , 新一代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 , 开始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现实 , 并致力于现代教育的本土化 , 以新的理论认识 , 新的实践“战术” , 进一步教育中国农民 。
20世纪初新式教育推进不力 , 一方面 , 固然要归咎于小农经济环境下中国农民的守旧心态 , 而另一方面 , 也和新式教育自身不成熟 , 难以满足中国乡村社会需要大有关系 。乡民不愿放弃私塾 , 主要是认为私塾能教给子弟必要的生活技能和伦理道德 , “正正经经读几年书 , 认识不少字 , 不至教人愚弄 , 珠算记账等又可作学徒的准备 , 管训严格 , 礼貌好” , 符合农村生活的需要 。而新式教育体系主要照搬西方 , 形式和内容过于“洋化” , 不为农民所喜:“领着孩子玩总不成体统 , 书本里的小猫小狗也不是正途 , 管教不严 , 功课太松” , 与乡村生活大有隔膜 。而且新学的推广往往带有自上而下强行“改造”的意味 , 忽视了民间社会文化传统的合理传承 , 也常引发摩擦 。
就此 , 乡村教育家所采取的第一个“战术” , 就是对乡村传统社会文化做出适当的理解和容让 , 由此争取乡民的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案例:南京郊外的燕子矶国民学校设在一座关帝庙里 。此庙不但供关公 , 还有痘神、麻神等各路“杂神” 。虽然神像占去课堂大半 , 十分碍事 , 但贸然拆去必遭乡民反对 。于是该校校长想出一个“保关移杂”的计划 。首先 , 大张旗鼓地为关公开光 。不但把神像神座洗刷一新 , 校长还亲自率众学生向关公恭敬行礼 。之后 , 校长又带人把各路“杂神”像搬到隔壁庙里 , 端正摆好 , 打扫干净 , 同样行了一番礼 。搬出“杂神”后 , 关庙大殿的课堂宽敞许多 。而村里人见关公开了光 , “杂神”安排妥当 , 又听说师生向神灵庄严行礼 , “不但不责备校长 , 并且称赞校长能干” , 学校也得以顺利发展 。
尽管教师们内心反对乡民的迷信行为 , 但有时适度的参与也会带来“奇效” 。有一位乡村教师曾记述自己的经历:某日 , 一妇女丢了戒指 , 要找村里塾师算卦寻找 。恰逢塾师不在 , 该妇女就找到新式学校 , 请教员来“打一课” 。这位教师当时想:“我又不是神仙 , 怎样知道这许多?但是回头一想 , 说‘不知道’ , 乡下人会说‘他读书连打课也不晓得’ , 好像是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于是完全不会算卦的教师便效仿私塾先生 , 胡算一气 , 把妇女打发走了 。结果歪打正着 , 这位妇女在教师指点的方向竟真找到了戒指 , 于是全村皆知“洋学”教员“卦灵” , 都来请他算 。尽管这位老师被逼无奈 , 后来真的学了几招算卦 , 但学校的业务竟也因此大为兴旺 。
推荐阅读
- 甜玉米|北上广一站购齐,大乡村年货升级:拼多多30亿红包聚焦全国全球尖货好物
- 乡村教师|马云2022年首次现身,出现在海南某学校
- 培训班|黄山茶叶线上品牌营销项目数字乡村培训班圆满落幕
- 红包|北上广一站购齐,大乡村年货升级:拼多多30亿红包聚焦全国全球尖货好物
- 农村电商|绵阳北川:升级农村电商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 菜市场|拼多多农货这么便宜,农民商家一语道出真相,心中所想不吐不快
- 横州|北上广一站购齐,大乡村年货升级:拼多多30亿红包聚焦全国全球尖货好物
- 乡村男孩|“小马云”褪去马云光环,回归乡村男孩,只因越长越不像!
- 奉节脐橙|奉节:电商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 仁化县|广东推进“农村电商”工程带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