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民国乡村教育“战术”为何妥协多变( 二 )
当然 , 这种对传统的容忍与尊重并不代表一味妥协 。新式知识分子在自我调适的同时 , 也在对传统进行着重塑与发挥 。在定县 , 平教会的教师组织了乡村“敬老会” , 春节时把全村100多户老人邀集一处 , 由平民学校学生给老人戴红花、敬茶、演节目 。这一“弘扬传统”之举 , 其实意在把家庭内部的“孝” , 推广为全社会“敬老”的公德 。在这方面 , 梁漱溟进行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 以传承儒家文化 , 重振“民族精神” , 发挥传统村社组织为宗旨 , 尤为典型 。其主张和做法已不仅是新式教育的实用“战术” , 而是关乎中国农村复兴的“大战略”了 。
于传统之外 , 新教育的重点还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 。为避免早期新式教育凿方纳圆、削足适履 , 与农村现实脱节的问题 , 乡村教育家们也运用了新的“战术” 。首先 , 就是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观”:一切为了农民!正如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下层建筑……它不是摩登女郎的金刚钻戒指 , 而是冰天雪地里穷人的窝窝头与破棉袄 。”教育者要进入农民的生活 , 亲近他们 , 与他们打成一片 。脱下西装 , 穿上长衫短褂 , 走进田野 , 这已是30年代从事乡村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和共识 。更进一步 , 还要同吃同住同生活 。对于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甚至留学海外的新式知识分子来说 , 这是要克服心理障碍的 。1928年 , 社会学家李景汉到定县协助乡村教育 , 开展社会调查 。后来他回忆当年的经历:“记得刚到翟城村时 , 我去了一户农家 , 那家人为对我表示尊敬起见 , 烧水泡茶 , 并拿出久已不用的茶壶、茶碗 , 上面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那家人用一条又脏又黑的毛巾反复擦净擦亮 , 倒上茶水请我喝 。当时我从卫生学的角度想 , 里面不知有多少细菌;但我又想 , 若做社会调查 , 就要与民众打成一片 , 这杯茶就必须得喝 , 否则 , 就不用做社会调查 , 明天就收拾行李离开定县!一咬牙 , 一口气喝了下去 。”
亲近农民、理解农民 , 还体现在乡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读书好 , 读书好 , 读书不分老和小;你读书 , 我读书;大家读书要趁早;会写信 , 会记账 , 会看报 , 知识、才能、思想也都好 。”这是30年代乡村教育所用《平民千字课》的一篇课文 。图文并茂 , 生动浅显 , 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此外还有各种朗朗上口的教学歌谣 , 像著名的陶行知《自立歌》:“滴自己的汗 , 吃自己的饭 , 自己的事自己干 , 靠人靠天靠祖上 , 不算是好汉!”这些文字 , 农民喜闻乐见、易于理解 , 往往能于游戏吟诵之间 , 启迪心智 。
形式之外 , 内容更为紧要 。近代中国农民首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 , 因此以“生计”为核心的教育活动 , 如写字算术、劳技训练、家政培养等 , 就成了当时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 。而这些教育活动又多与发展经济、改良生产紧密结合 。比如燕京大学清河实验区开办了农民“小本借贷”(小额贷款) , 梁漱溟在邹平实验区组织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农民合作社 , 在定县 , “晏阳初先生从美国带到了几个大猪 , 其大如牛 , 每头体重有八百多斤” , 劝导农民试养 。新式教育“授人以渔” , 而有利于改善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 农民自然乐于接受 。
推荐阅读
- 甜玉米|北上广一站购齐,大乡村年货升级:拼多多30亿红包聚焦全国全球尖货好物
- 乡村教师|马云2022年首次现身,出现在海南某学校
- 培训班|黄山茶叶线上品牌营销项目数字乡村培训班圆满落幕
- 红包|北上广一站购齐,大乡村年货升级:拼多多30亿红包聚焦全国全球尖货好物
- 农村电商|绵阳北川:升级农村电商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 菜市场|拼多多农货这么便宜,农民商家一语道出真相,心中所想不吐不快
- 横州|北上广一站购齐,大乡村年货升级:拼多多30亿红包聚焦全国全球尖货好物
- 乡村男孩|“小马云”褪去马云光环,回归乡村男孩,只因越长越不像!
- 奉节脐橙|奉节:电商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 仁化县|广东推进“农村电商”工程带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