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陈云发:冯道的避祸之道及其代价( 二 )


冯道对皇帝的废立 , 完全没有取舍 , 只是一味地中立、服从 。乾祐三年(950) , 郭威(后周太祖)起兵攻入开封 , 后汉隐帝刘承祐被杀 , 郭威想把徐州节度使刘赟诓骗来当皇帝 , 为了让刘赟不起疑心 , 郭威命冯道为使者赴徐州 。冯道在路上对随从说:我生平从来没有干过骗人的事 , 这次见刘赟只好讲假话了 。刘赟不知郭威的计谋 , 又见朝中首辅冯道亲自来迎 , 便随同出发 。谁知一行人刚走到宋州 , 京城传来消息:郭威自任监国(代理皇帝) , 废黜了刘赟 , 并派侍卫马军指挥使率七百骑控制了刘赟 。刘赟急了 , 当面指责冯道说:这是怎么回事?我这次离镇赴京 , 是因为你这个三十多年的老宰相出马 , 但现在却威胁到我的身家性命了 。冯道摆出一种痴顽样子 , 默默不作一声 。
注重除政治权变以外的个人修养操守 , 在社会上广收人脉 , 是冯道的立身之道 。唐明宗时他在宰相任上引荐了许多孤寒士子 。后唐时 , 工部侍郎任赞退朝时当大家的面讽刺冯道说:如果碰到危险要逃命 , 你肯定会先丢《兔园册》 。此书是北方农村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 , 影响很大 , 明着讲冯道无品行、不珍惜知识 。但冯道也不报复任赞 。冯道自身清廉 , 生活不尚奢华 。《旧五代史·冯道传》赞他在后唐庄宗时 , “遇岁俭 , 所得俸余 , 悉赈于乡里 , 道之所居 , 唯蓬茨(草屋或土屋)而已 。凡宰牧馈遗 , 斗粟匹帛 , 无所受矣” 。唐明宗对侍臣也称赞冯道的俭朴:“冯道性纯俭 , 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 , 与从人同器食 , 卧则刍藁一束 , 其心晏如也 。”冯道父丧丁忧归家守孝 , 自己耕田樵采 , 与农夫打成一片 , 平等相处 , 一点也不摆贵人高官的架子 。
冯道另一高明的避祸之道 , 就是始终避开权力中最敏感的中心气场 。后晋亡时 , 冯道在常山安抚民众 , 一时威信很高 , 众望所归 , 但他考虑郭威正虎视眈眈 , 便一点也不敢去抓军权 , 拥戴了骑兵校尉白再荣任诸军代理元帅 , 使军民秩序安定下来 。在很敏感的军事问题上 , 冯道绝不去沾手 , 也从未考虑过要建立私人武装觊觎帝位神器 , 始终只做文官 。由于他对武夫政权丝毫不构成威胁 , 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众多军阀对他的怀疑和忌惮 。大家都乐于接纳他、任用他 , 以提高自己政权的声望 。故而他在政坛上能成为“常青树” , 在当时绝对是个政治奇迹 。
冯道的政治态度当然是择君而视 , 五代时皇帝大都是武夫 , 但不可能是同一种类型 , 这就需区别对待 。唐庄宗当晋王时与后梁军在前线对峙 , 大将郭崇韬建议庄宗精简身边人员 。庄宗很不高兴 , 说:孤王为卖命的下属供一顿饭都没权力 , 你们另选统帅算了 。立命随军的掌书记冯道执笔起草辞职书 , 冯道说:大王率军征讨 , 屡建大功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荡平南边的梁寇 , 郭崇韬将军的建议 , 您不同意可以拒绝 , 但不宜把这件事闹大 , 传扬出去 , 敌人还以为我们君臣不和呢!请大王一定深思熟虑 , 改变决定 。不久 , 郭崇韬来赔罪 , 庄宗有了面子 , 也不“掼纱帽”了 。冯道的胆量受到称赞 , 这是因为他吃准了庄宗不是暴虐之君 。对那些不摸底的主子 , 尽管心里厌恶 , 他也只能应付 , 有时用假话、鬼话去糊弄对方 。对石敬瑭 , 冯道无能力改变 , 只好用“南朝为子 , 北朝为父”的鬼话去应付;后来契丹主耶律德光要留他在北朝为臣 , 冯道表面上不硬顶 , 暗中则做着南归的准备 。后晋末 , 契丹主入汴京 , 时局混乱 , 耶律德光将他从襄邓州召至京城 , 问他:“天下百姓 , 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百姓 , 佛也救不得 , 只有皇帝救得 。这话一语双关 , 皇帝当然是指耶律德光 , 是给他戴一顶能救百姓的高帽子 , 目的是让他不滥杀中原百姓;这“皇帝”也可理解为双关语 , 即希望耶律德光允许汉人自己选一个皇帝 。不能说冯道厚颜无耻 , 他是通过敷衍契丹主来保全中原百姓的性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