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光绪戊戌密诏:罢免昏庸大臣恐皇位不保


光绪|光绪戊戌密诏:罢免昏庸大臣恐皇位不保
文章图片
【光绪|光绪戊戌密诏:罢免昏庸大臣恐皇位不保】黄尚毅撰《杨叔峤先生事略》
光绪密诏的另一个版本
最近在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刊茅海建先生的巨著《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对于书中所论杨锐为张之洞的“坐京”等新看法,甚为叹服 。数年之前,我曾仔细阅读过三联书店出版的《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和《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 。这次读《戊戌变法的另面》依然未能释然,因此写出来就正于茅先生和诸位方家 。
茅先生前期几本著作中曾论说过,光绪与慈禧之间的权力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事后报告制度”,但重要的事,要事前请示 。“简放大员及各项要差”,由“皇上奏明皇太后” 。光绪廿四年(戊戌年)七月十九日,光绪帝无视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威,自行做出“罢免礼部六堂官”的重大人事决定,可认定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索 。七月二十九日,关于开懋勤殿事,帝后之间又发生了大争执 。开懋勤殿,实质是要在现行政治体制之外,再建立新的议政机构和决策中心,架空后党,慈禧显然大为光火 。七月三十日,感到威胁的光绪帝赐给杨锐一封密诏 。康有为曾看到过此诏的抄件 。戊戌喋血后,康有为对此诏进行了篡改,于同年九月初五在上海《新闻报》首次以中文刊出 。黄彰健、孔祥吉、汤志钧等先生关于这封密诏也做过考订 。
茅先生在著作中所引光绪给杨锐密诏的文本,是他所说的“最好的版本是赵炳麟在《光绪大事汇鉴》所录”,全文如下: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 。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 。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 。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 。果使如此,则朕位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侯朕熟思,再行办理 。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
(茅先生分别在《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三联书店,2009年,页735- 736;《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三联书店,2012年,页44;《戊戌变法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页180- 181引用了上述文字 。后二者所引略有删节)
这段文字出自赵炳麟《光绪大事汇鉴·戊戌之变》,载于点校本《赵柏岩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亦见于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一辑”的影印本《赵柏岩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赵炳麟在密诏文字后加注:“此诏后至宣统元年,由杨锐之子呈都察院 。是时炳麟掌京畿,主持代奏,并连疏请宣付实录 。”《赵柏岩集》中“谏院奏事录”卷六有“请宣布德宗手诏编入实录疏”(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请再宣布德宗手诏编入实录疏”(宣统元年十一月初九日)两摺,第一摺前记载:杨锐之子杨庆昶、门人黄尚毅在戊戌政变后,“缝手诏于衣领内带还蜀”,宣统元年八月十二日至京,请都察院代奏并请“宣付实录,以彰先帝仁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