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光绪戊戌密诏:罢免昏庸大臣恐皇位不保( 二 )
但我却在黄尚毅(和杨庆昶一起到京陈情的杨锐门人)所撰《杨叔峤先生事略》中,读到和上述文本不太一致的“密诏” 。
另外,在《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中刊载杨歗谷在1963年所撰《记清光绪给杨锐的密诏及杨庆昶陈情》 。据杨歗谷说,他早岁在京师时通过傅增湘从杨锐后人杨庆昶处抄录了光绪密诏 。而傅增湘则是在杨庆昶至京师陈情,“诏书未缴,呈文未上时”,专程到杨的寓所抄录的 。
黄尚毅“事略”所录和杨歗谷转抄的“密诏”文本基本一致,全文如下:
近来朕仰观圣母意旨,不欲退此老耄昏庸之大臣,而进用英勇通达之人,亦不欲将法尽变 。虽由朕随时几谏,而慈意甚坚 。即如七月二十八日(“事略”作“廿六日”,当为手民之误)之事,圣母谓已太过 。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非退此老耄昏庸之大臣,而力行新政不可 。然此时不惟朕权力所不能及,若必强而行之,朕位且不能保 。尔与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详悉筹议,必如何进此英勇通达之人,使新政及时举行,又不致少拂圣意 。即具封奏以闻,候朕审择施行,不胜焦虑之至!钦此 。
比对这两种分别出自赵炳麟和黄尚毅、杨歗谷的“密诏”文字,颇有差异 。从语气上说,“圣母”更似光绪本人语言,而“皇太后”则像是收录于官方“实录”文本时所做的修饰 。除了“圣母”与“皇太后”这种称呼上的差别外,两份材料最大的差异,是赵炳麟所录文字中说“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这是指的“罢免礼部六堂官”事件 。而黄尚毅的“事略”和杨歗谷抄件所录,则说“即如七月二十八日之事,圣母谓已太过”,这指的是“开懋勤殿”事,与前述“十九日之朱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件 。
虽然从宏观层面看,“罢免礼部六堂官”和“开懋勤殿”都是引起戊戌政变的导火索 。但“密诏”两种文本的重要区别在于:从光绪帝的角度看,究竟是“罢免礼部六堂官”还是“开懋勤殿”,直接触怒了慈禧而导致政变爆发?
分别出自赵炳麟和黄尚毅、杨歗谷的光绪密诏文字,哪一份更为可信?我觉得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还无法简单进行判断 。茅先生等研究者似未注意到地方文献中光绪密诏的另一种版本,即出自黄尚毅、杨歗谷录存的“密诏”文字 。特予举出,供研究参考 。
推荐阅读
- 叶赫那拉·婉贞|光绪当了皇帝,为何他的生母婉贞哭得死去活来,最后抑郁而终
- 北伐战争|他光绪年间入伍,北伐战争时已是将军,建国后成上将,97岁才病逝
- 张曼玉|难以置信的瞬间:瀑布下的张曼玉,跪地擦鞋的日本老兵,光绪皇陵的施工现场
- 慈禧|慈禧的最后一天:清晨在料理光绪的后事,傍晚嘴里就含上了夜明珠
- 光绪|光绪的瑾妃用楷书记的账单,这字体让现代人汗颜,远胜许多书法家
- 溥任|溥任:哥哥是皇帝,大伯是光绪,奶奶是慈禧,他却平淡活到2015年
- 光绪|1895年5月2日,这个皇帝的一个“允”字,让国人受尽了屈辱
- 慈禧|光绪皇帝实行百日维新,真正触怒慈禧太后的导火索是什么?
- 慈禧|慈禧的最后一天:早晨在处理光绪后事,傍晚时嘴里便含上了夜明珠
- 光绪皇帝|清末老照片:光绪帝唯一真人照,义和团战士被五花大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