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蓉|任大刚:割不掉的帝国毒瘤

清政府无可奈何,实行“寓禁于征”,试图通过高税收禁止鸦片 。
罂粟传入中国,大致在公元4世纪,到唐代成为药材,此后一直记载于中医典籍 。成为大众消费品,则是19世纪世界主要国家中,唯独中国才特有的现象 。为什么鸦片突然会成为大众嗜好,并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
新大陆的发现,使印第安人抽烟的方法传遍全世界 。在东南亚,当地土著吸烟草时,偶然“发明”了抽鸦片的方法 。明末,鸦片抽法经台湾传入大陆,抽法上也大有改进 。由于“女人是祸水”,后来有人称鸦片抽法是一个尼姑发明的,此说近乎荒唐 。
有一定治疗效果、被夸大的滋补作用以及价格昂贵,加之中国式抽法工具复杂、程序繁琐,抽吸鸦片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并流传开来 。
清代中晚期,人口迅速增加,商品流通更为频繁,但客货运输大量依靠人力而非畜力,西南地区尤其如此,不过由此带来的身体疲乏和痛苦,可以通过抽鸦片得到短暂恢复和减轻 。笔者小时候听过一些老人解放前抽鸦片的原因:挑东西的时候,如果抽几口,可以不歇气不换肩,连续奔走20里;更神奇的说法是:抽了之后,连狗都追得上 。下层民众的加入,使整个消费需求迅猛扩大 。
清政府早就看到社会上下争相抽吸鸦片的危害,试图禁绝,但硬的一手,是对外战争一败再败,无力对付鸦片大量涌入,于是采用软的一手 。据《鸦片史》一书记载,1869年,总理衙门通过英国外交人员阿礼国向英政府提出请求:“……鄙政府希望您会请求您的政府在印度以及别的地方改种谷物和棉花 。倘若两国都严厉禁止罂粟的种子,那么鸦片贸易和消费就会杜绝 。根除这个大毒瘤就是英国的善行 。它将会加强我们两国间的友好关系,给自己添光彩,……”
原本这封信是要随一份秘密备忘录,通过阿礼国送往英国 。但阿礼国认为事态严重,扣留了这封信 。清政府等了几个月,杳无音信 。
清政府见实在无法阻止鸦片涌入,而国内除台湾和海南,已普遍种植,遂于1890年完全放开种植禁令 。这下可好,进口鸦片的市场迅速收缩,中国市场的鸦片迅速“国产化” 。
毫无疑问,从土壤、地势、气候来讲,中国境内最适合栽种罂粟的是云贵川三省 。事实上,在禁种令废除前,三省已大规模种植罂粟 。四川农民为何热衷于种植罂粟?除了自然条件适合和吏治松懈,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理性”使然 。
罂粟的种植时间,是每年阳历11月初下种,次年4月底开始割浆取生烟,它的生长周期与小麦基本吻合,种小麦和种罂粟何者更有经济效益呢?
重庆海关1891年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份种“一石地”(所谓“一石地”,是指四川当时的土地面积计算习惯,指产出一石粮食的土地面积)的小麦和种一石地的罂粟的收益比较材料:
如果种一石地的小麦,所需要的耕种成本为1000文钱,一石小麦可以卖7000文,利润为6000文 。而同样面积种罂粟,耕种成本为7000-8000文,肥料成本为6000-7000文,总计假定为14000文 。在丰年,一石地可以出产300两鸦片,歉收年份也可以出产200两,价格为每两80-120文 。以年均250两产量,每两100文计算,则可以获得25000文收入,扣除成本14000文,仍有11000文利润 。换言之,种罂粟比种小麦利润高过80% 。通过比价,有的学者还计算出,比之豆类和玉米,种植罂粟利润更是高达2.3-39.0倍 。
高额利润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清政府无可奈何,实行“寓禁于征”,试图通过高税收禁止鸦片 。1859年,鸦片开始征税,但引发农民起义 。
过去四川鸦片市场上,质量上乘的“云土”(指云南鸦片)占领着市场,鸦片商之前都是雇佣游民挑运货物过境川滇省界,设卡收税后,鸦片商指使游民与官方发生暴力冲突,致关卡尽毁 。官方立即镇压,抗征者被迫公开叛乱,他们破坏了叙府(今宜宾)以南各县 。但官兵迅速来援,叛乱被镇压后分成几股,其中一股攻入四川,由绰号“李短搭搭”的李永和、蓝大顺等人分别率领,袭掠四川中部约40个繁盛州县,一直打到陕西,到1861年才平息 。为平息李蓝起义,四川总督骆秉章明令将全省储备粮食全数变卖作为军饷 。由鸦片贩运和征税引起的这场农民起义,实际上摧毁了四川的社会救助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