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蓉|任大刚:割不掉的帝国毒瘤( 二 )


在鸦片产量少、价格高时,鸦片掺假很严重——约百种以上的物质,如牛皮、牛皮胶、豆腐等,皆用作掺和物 。随着四川鸦片产量提高,鸦片掺假行为慢慢绝迹 。到1891年时,云土大为减少,只能占领“高端市场”,而“川土”(指四川鸦片)在质量上仍然逊色 。
据1869年上海总商会代表的报告,鸦片在四川物产中已占最前列 。而《清代四川“三农”问题研究》一书提供的数据,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川征收的烟土税厘约110万两,种植面积达300万亩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上升到580万亩,据估计,鸦片种植面积达到粮食种植面积的4.61%,分别为玉米、甘薯、马铃薯面积的64.03%、72.71%、614.67% 。这一年,四川鸦片产量达到全国产量的40%,在20个鸦片生产省中排名第一 。
本地消费也蔚为壮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成都《新新新闻》报道,有人戏言:“四川是数户人家有一支烟枪,而贵州是每户一枪,云南则每间房一枪 。”尽管说的是民国,想来清代晚期也大抵如此 。鉴于四川人口基数大,据《广益丛报》上英国驻华公使的统计,光宣之际,四川抽鸦片的人数在315万,其中17%已经成瘾 。
“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于光绪九年(1883年)从北京经上海沿长江返回四川,路过重庆时,与川东道彭姓道台谈及鸦片种植,彭道台说道:“(禁烟)急之恐生他变,缓之则吸食者日益众 。如今大府亦束手焉 。余谓此中华一大变,系关天运,非人力能为 。”读到此处,触目惊心 。
重庆海关的调查报告也写道:“如此重要的出产一旦消灭,必然有种种深远影响,它确会威胁到全省财务平衡,它不仅会威胁到……农民,……零星收购的烟贩,一般烟商,……营私中饱的官吏,还有间接牵涉的百千万众 。”
【阿芙蓉|任大刚:割不掉的帝国毒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著名的“禁烟谕旨”还是颁布了,它命令鸦片种植和买卖在十年内禁绝 。
1908年,四川总督赵尔巽决定在两年内完成任务,但总督的命令被人置之不理,1909年的鸦片收成反而增加 。1910年初,他再次派出4个道台和48个委员下乡查看,农民知道政府来真的了,只好服从 。数百万亩土地重新种上庄稼和其他经济作物 。但由于没有做好烟农的生产救助和转化工作,农村流民增加,造成社会上更多不安定因素 。
与禁烟同时开设的,是官办的成都和重庆“官膏局”,鸦片专卖,垄断经营,试图控制鸦片消费 。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官膏总局”因禁烟完成被撤销 。八月,一切鸦片输出被禁止 。此时,保路风潮已起 。
(作者系《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主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