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唐国安:从留美幼童到清华创始人( 四 )


世事总是难料 。当初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幼童,后来陆续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比如第三批幼童唐绍仪和第一批幼童梁敦彦,分别在1905年和1908年出任外务部右侍郎,第四批幼童梁诚,归国时还只是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与唐国安曾经就读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齐名的另一所美国顶级名校)的中学生,也以驻美公使的身份,与美国政府交涉减少庚子赔款的赔付数,将美国政府退还的庚款兴办学堂和安排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同样,第四批幼童,梁诚的菲利普斯学校同学,天津医学馆首届学生林联辉,毕业后留馆执教,1893年12月8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一日),天津医学馆改扩建为北洋医学堂后,他担任首任总办(校长),并成为了李鸿章的贴身医官,是李鸿章马关遇刺的目击者和抢救者 。而唐国安,本来的出走显示他头脑的“灵活”,但1905年在粤汉铁路任职,1907年再进外务部当翻译、当候补主事,都是低级别的职位,对于这位归国二十六年的老留学生而言,相当于从头来起,情何以堪?可以想见,他的职业生涯颇不顺利,需要昔日的同学来帮衬提携 。
经过中美两国的多年谈判,也是出于在中国年轻人中培养亲美人才的战略考虑,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施政报告中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推进教育,使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能逐渐融合于近代世界,援助的方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校,使他们修业成材,希望我国教育界能够理解政府的美意,同力同德,共襄盛举 。”这就是庚款留美的由来 。其具体做法是,从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遣派一百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五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五十名,依此循进,至1940年结束,期限三十二年 。
为了落实庚款留美,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游学事宜 。以外务部为主导,负责人员由两部选派 。后又决定在北京清华园建立留美预备学校,外务部左丞参周自齐兼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兼会办;另一会办即由外务部的唐国安兼任 。据学务处“任事人员清单”显示,周、范二人兼半职,唐国安为全职 。唐国安实际上担负了游美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 。
唐国安在清华学校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担任校长,和他的引路人容闳一样,为了国家的未来,负责培养留学生 。梅贻琦、竺可祯、胡适、赵元任等后来名冠天下的知名学者,均为他在1909-1911年选取的前三批庚款赴美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最终还是实践了自己的承诺:“将来如遇国家用人之际,生情愿效力,不敢自外”,以教育家的身份,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名声 。
随着清华大学的威望越来越大,唐国安作为首任校长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2010年,珠海市在凤凰山下建起唐国安纪念学校,并投资一千五百万元,在校内建立起唐国安纪念馆(被称作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校外最大献礼工程),并仿造了一座青砖灰瓦的唐国安故居,使得前来参观学校的清华校友,不必再赶往唐家湾镇的鸡山村凭吊,就近就便就能表达对老校长的敬仰之情 。凡此种种,唐国安生前都是想也不敢想的 。
只是后人几乎都不知道,唐国安曾从中国第一所医学院校出走,他的坎坷经历,被媒体笼统地概括为“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参与预备留美学校清华学堂的筹备和建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