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民国湖南官场禁止过年送礼
【中国近代史|民国湖南官场禁止过年送礼】1931年,快要过年了,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下了一道手令,禁止机关在旧历年送礼,理由是,“废历年节,互相馈送,此种繁文殊背节约之旨 。”
湖南《大公报》刊载了这道手谕,其中提到的“废历年节”,是指农历春节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法令上不认可农历春节,合法的“过年”是阳历元旦 。民国肇始,就已经确定这一理念 。
尽管如此,政府的一厢情愿仍然敌不过传统的力量,长沙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直到30年代,还没有来得及习惯这个“洋年”,依然计算着老历时光,盼望过年,延续一如既往的年俗 。
他们走亲戚拜年,鞠躬作揖,亲戚间互送礼品,肘子、肉、桂圆等,是常见的送礼佳品 。
官员们则有另一套过年送礼的规则,他们大抵是送支票等钱财物,十分高端,也易滋生腐败 。因此,国民政府在推行新生活运动时,也不忘出台各类限制公务员大肆宴请、年节送礼的规定 。正如废除旧历春节法令难挡民间的过年习俗一样,各类禁令虽然出台,也难阻官场陋规年节送礼的旧习 。
在这里,法令、制度与官场、民间旧习,它们犬牙交错而又泾渭分明,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
拜年弯腰、作揖、磕头,拿上压岁钱端过甜酒桂圆汤
1919年2月1日,正月初一 。阴霾密布,寒风冷冽,长沙城里到处泥泞不堪 。但出门拜年的长沙人却热情高涨,携老扶幼,全家出动,到亲朋家去拜年 。即使踩得一脚泥泞也毫不在意 。
他们毫不在意的,还有民国初建时颁布的法令:禁过旧历年,提倡新历年,也就是元旦 。人们延续着旧历年最重要的习俗:“拜年”和“送年礼”,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会,互相祝福,互道吉利话,互送年礼 。
长沙人拜年,到了主人家,要手敲头门,嘴里喊“恭喜”的吉利话,然后拱手站得笔直,等主人来迎 。那时已经没有皇帝,跪拜已不时兴,拜年的人们大多直接以弯腰作揖行拜年礼(1919年2月7日湖南《大公报》)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坊 。”出生于1920年的长沙老人袁实之小时候最期待的事,就是过年 。一大早换上齐齐整整的新衣服,跟着家里大人四处去拜年,到了门口喊一声:“叔伯娭毑,给您老拜年来哒 。”进了屋,给长辈们下跪磕个头,惹得娭毑们笑容满面,忙不迭地给压岁钱,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甜酒桂圆汤,里面好大一枚“蛋波波”(鸡蛋) 。
与传统的拜年方式不同,有一些人不打算惊动主人,“仅从门外投一名片,以代上项礼节” 。一些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也算已上门拜过年了 。
流行于民国时期的投递名片算是一种新时尚 。一张民国时期印红名片流传类似于现在的贺年卡 。
百姓送礼长沙百姓送肘子、冰糖,大户人家还有桃酥、交切等糕点
走得近的亲朋,除了说些吉利话拜年之外,还会互送年礼 。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盐城乡土地理》中这样解释,“亲朋以酒物相赠,谓送年礼” 。
1934年1月4日的一份报纸上,一篇名为《年礼有感》的文章很是感叹了一把“年礼” 。“每到过年节的时候,不管阴阳历,凡是知好,必要彼此馈送些礼品,至少两色,多至四色,八色 。看个人的交情与经济状况而定 。”
按照当时送礼的规矩,各个地方略有不同,但大抵都是有图个吉利和表达情感之意 。在同一个城市住着的亲朋好友,大多彼此互送礼券,或馈食品 。
以吃食为主做年礼的长沙人,流行去老字号买年货 。1921年出生的张志浩老人说,长沙人过年互赠的点心之类,都讲究要到名牌商店(即有名的店)去买 。最有名的当属九如斋,当时有句谚语说,“三吉斋、三元斋、三三得九九如斋 。”
推荐阅读
- 空中上网|中国电信推出空中上网产品
- focus seller|销量增涨1500%!GMV翻3倍!是谁在加速中国跨境商家出海变现?
- 阿里巴巴集团|麦当劳中国与阿里巴巴合作升级,将聚焦会员服务、IP合作、全渠道营销等新领域
- 行程码|中国电信回应“行程码查询异常”:相关扩容设备测试所致
- 电商|为何中国电商压制实体,而日本实体店却“干翻”电商?有4点原因
- 市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后来者持续涌现!
- 亚马逊|全球跨境支付公司Thunes任命新高层,助力中国跨境电商卖家
- 故障|中国电信网络故障频发!多地网友称行程码“数据查询异常”
-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空中上网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等
- 行程卡|中国电信回应“行程码查询异常”:对相关设备紧急扩容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