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袁世凯处理“二十一条”已使中国利益最大化

电影《建党伟业》的公映,让一向低调的袁世凯后人进入了公众视野 。7月8日,由袁氏后人组成的“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致《建党伟业》编导的公开信在网上出现,并迅速引发强烈关注 。信中,对影片中声称袁世凯签署了“二十一条”提出质疑,称袁当年只签署十一条,而且没有出卖主权的条款 。此为袁氏后人首次在互联网上公开集体表态,欲为袁世凯洗刷污名 。“二十一条”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也引人追溯 。
“绞尽脑汁把损失降到最低”
袁氏后人更大的质疑,是影片中关于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的情节 。片中称:“1915年5月9日,为实现称帝梦想,袁世凯秘密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
“电影里说的根本不符合历史的原貌,我祖父根本没有签署‘二十一条’ 。我们家有我祖父亲自朱批的‘二十一条’原件,“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献给了国家,但我们家族中很多人有这份原件的复印件 。当时我祖父绞尽脑汁地把中国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但还是背着卖国求荣的骂名,至今已经将近100年了 。现在,很多历史资料也已经开始解密这件事,在这种情况下,还拿过去的眼光来拍这样一部电影怎么行?而且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对老百姓说这些有好处吗?”袁家诚向采访人员表示 。
在公开信中,袁氏家族联谊会也称:“袁世凯没有签署所谓的‘二十一条’这是历史的史实,现在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和深入,很多史料尽在眼前,《袁世凯朱批21条》原件就保存在天津博物馆内,即将出版的《袁世凯全集》会让人们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
而对袁氏后人的这一说法,董哲的回应是,《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有其特殊性,既要尊重历史,同时也要留有一定艺术创作空间,而对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的问题,他称“初中课本就有定论” 。
采访人员查阅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三册,关于“二十一条”的表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袁世凯竟然不敢反对 。日本得知袁世凯想当皇帝,急需取得日本支持,于1915年,由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暗示说:“若开诚交涉,则日本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 。”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
“二十一条”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成为两造争执焦点 。事实上,“二十一条”并未全盘照签,最后签署的修正案,已经与最初的“二十一条”有很大区别,现今已有不少历史资料为证 。在1915年5月25日正式签署的这个条约中,日方提出的第五号七款已被删除,第三号两款变成了一条换文,第四号改由袁政府自行发表声明 。
而自1915年1月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至最终签署,其间也有相应历史资料证明,袁世凯政府采取了拖延、泄密、刺探日方底线、利用公众舆论助力外交等等方式,努力减少损失 。
【二十一条|袁世凯处理“二十一条”已使中国利益最大化】袁世凯当时对“二十一条”的反感,也有其朱批为证 。据曹汝霖(时任外交部次长)回忆,他收到的袁世凯批阅件上有这样的文字—针对合办矿业:“可答应一二处,须照矿业条例办理,愈少愈好,可留予国人自办 。”针对建造铁路:“须与他国借款造路相同,铁路行政权须由中国人自行管理,日本只可允以管理借款之会计审核权,惟须斟酌慎重 。”
故意“泄密”,“以夷制夷”
《顾维钧回忆录》披露,在交涉过程中,袁世凯交代替代孙宝琦的外交总长陆徵祥,应逐项逐条商议,不可笼统并商,以达“尽量拖延”的目的 。对此,陆徵祥心领神会,于是想出了许多计策,与日方展开了周旋 。民国著名采访人员陶菊隐在《袁世凯真相》中也指出,日方要求从速解决,建议每日开议一次 。袁方则主张每星期开议两次 。在第七次会谈后,日本政府一边增兵南满,同时恐吓称“如果数日内交涉仍无满意之发展,恐将发生意外” 。此后袁政府同意每周开议三次 。如此反复,自2月2日正式开始谈判,至4月26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止,历时84天 。前后会议25次,会外折冲不下20余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