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晚清慈善生态与官场勾结充满功利与机巧( 二 )


申大先生和何师爷等,不过是借慈善起家的小角色,更有人借慈善成一代巨头 。比如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庄谐选录》记载说:“朝廷有大军旅,各省有大灾荒,(胡雪岩)皆捐巨万金不少吝,以是屡拜乐善好施之嘉奖,由布政使衔候选道被一品之封典,且赠及三代如其官 。”学者雪珥分析说,依靠这些“善举”,胡雪岩不但为其老母亲赚来正一品的封典,也突破了自己作为捐班出身的品秩限制,得在杭州按照一品级别大建豪宅,与封疆大员们眉来眼去,还获御赐黄马褂 。对此,晚清一代毒舌李慈铭忍不住在日记里阴阳怪气地说:“凡江浙诸行省有大役大赈,事非属光墉(胡雪岩)若弗克举者 。故以小贩贱竖,官至江西候补道,衔至布政使,阶至头品顶戴,服至黄马褂,累赏御书 。……杭士大夫尊之如父,有翰林而称门生者 。”
胡雪岩们之所以可以通过做善事而平步青云,主因还在于慈善事业与官方千丝万缕的关系 。慈善既是官方借以管控民间的重要手段,又是民间借以打通官方关节的重要途径 。日本学者夫马进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说:在雍正以后,善堂(原为民间自发建立的慈善机构)开始走向官营化,而善举又开始趋向徭役化 。也即是说,民间慈善的民间属性日趋黯淡,而官方的旗子,则毫不留情地插到原属于民间的各种慈善机构之上 。与此同时,自愿、自发的慈善募捐,竟带上了徭役的味道 。捐款者的善举,本是出于道义责任和悲悯情怀,后来却异化为对国家应承担的义务 。在慈善机构官营化与慈善募捐徭役化的过程中,各种机巧之心浮上水面,各种功利之举也堂皇而行 。
【慈善|晚清慈善生态与官场勾结充满功利与机巧】在我看来,晚清慈善事业中的伪善与功利,并非根植于人性之中的恶,而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催生 。当国家强有力地侵入并殖民民间社会,后者就很可能在权力的挤压下扭曲变形 。如果这个国家的制度不公开、不透明以及腐化、僵化,那么民间社会在扭曲变形之后,就会与前者长得活像双胞胎 。到这时候,谁是国家,谁是民间,也就分不大清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