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维|伊朗改革50年之路:民粹模式难以持久

回顾30多年前的伊斯兰革命,伊朗最大的问题,还是国内发展迟迟无法步入正轨 。对革命无端贬斥与盲目吹捧,无济于事 。
巴列维|伊朗改革50年之路:民粹模式难以持久
文章图片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军
回顾30多年前的伊斯兰革命,伊朗最大的问题,还是国内发展迟迟无法步入正轨 。对革命无端贬斥与盲目吹捧,无济于事 。国家与社会再度渐行渐远,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历届政府有关经济多元化,摆脱国家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承诺,成为笑柄 。内贾德政府口口声声要改善底层民众生活,但民粹主义的举措根本缺乏持续性
伊朗改革50年之路
50年前,1963年1月26日,伊朗政府推出的土地改革计划与封建制度的“废除”、森林与牧场的国有化、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分红制、给女性以选举权、成立识字军团共6项改革计划,经过伊朗国家公民投票后开始实行 。伊朗从此正式走向改革之路,此即由伊朗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发起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改革,被称作“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 。
伊朗国王巴列维有意通过此次经济与社会的改革,非暴力地重建伊朗社会 。此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伊朗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工业势力强国 。巴列维引入了新颖的经济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土地改革项目,它使伊朗传统的地主失去了影响与权力,近90%的伊朗佃农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
虽然“白色革命”为伊朗经济与技术上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一些土地改革计划的失败、民主改革的缺失以及来自地主及教会的激烈反对最终导致了1979年将巴列维赶下台的伊朗革命 。而从50年前开始的这场改革和继之而来的伊朗革命也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伊朗 。
现代伊朗重塑:“白色革命”祸起萧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朗国王巴列维主政期间,内有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外有美国倾全力扶持,以国家现代化工业化为己任,推行“白色革命”,不遗余力 。
一时间,伊朗国民经济增长连年翻番 。以人均GDP而言,从1963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短短十几年就从200美元上升到1000美元,经济增长率独占鳌头,傲视同类中等国家 。城市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0%,快速升为1978年的52%,首都德黑兰人口高达450万 。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伊朗成为油价上涨的大赢家,一年仅石油出口,就进账200亿美元 。工农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电力从1960年6.8亿千瓦小时猛增为1979年180亿千瓦小时,水泥产量同期增长10倍,每年增加500万吨 。兴建两万公里公路与17座机场,4座大型水库 。更让人惊叹的是,成功建设6处原子能发电站 。1977年,伊朗甚至雇佣了100多万外籍劳工支持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
社会和福利政策同样不遑多让 。国王成立扫盲大军、卫生大军与开发大军,城乡重建日新月异 。土地改革向200万小农分配土地,成立2800个农业合作社,发放两百亿里亚尔贷款 。教育投入惊人,公费奖学金资助数万大学生留学欧美 。1975年,率先制定家庭保护法解放女性,妇女不必佩戴面纱,男女同工同酬 。政府实施政教分离政策,废除宗教法庭,成立乡村法庭,推行教育世俗化 。
【巴列维|伊朗改革50年之路:民粹模式难以持久】伊朗政府口口声声表示,不出15年,伊朗可完全摆脱落后状态,成为像日本和西德那样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 。巴列维公主在回忆录中骄傲地表示,伊朗在土地改革、现代化建设和妇女解放三大领域,成就巨大;称赞其哥哥主政30年,国家跨越了13个世纪 。西方学者也纷纷推崇巴列维国王不啻创造新波斯神话,值得第三世界国家效仿云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