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鲁迅日记很完整,可做史料读( 三 )


四日昙 。星期休息 。徐吉轩为父设奠,上午赴吊并赙三元 。下午孙福源来 。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 。(见《鲁迅全集》第14卷第335页)1925年“五*惨案”:鲁迅日记载:
三十日晴 。上午访季芾 。下午大睡 。宗武寄赠《文录》一本 。夜衣萍来 。(同上,第548页)
1926年,“三、一八惨案”:鲁迅日记载:
十八日晴 。上午寄小峰信 。下午有麟来并赠糖食三种 。夜鲁豢来,得秋芳信 。(同上,第592页)
1927年“四、一二政变”:鲁迅日记载:
十二日晴 。午后得靖华信,一日发 。(同上,第894页)1935年“一二、九运动”:鲁迅日记载:
九日小雨 。上午张莹来 。午后得刘岗信信并木刻八幅 。得三笠书房编辑小川正夫信并赠《卜卜亻工夕戈亻全集》普及本全部,先得第一及第六两册 。(见《鲁迅全集》第15卷258页)
以上是就当时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查鲁迅日记中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日记的整体风格,如果顾及这点,那么关于鲁迅日记中“空白”和“失记”的问题或许就不见得要做那样的推测了,因为那种推测忽视了对鲁迅日记整体风格的把握 。而郁达夫都没有日记,但“四、一二政变”那天,郁达夫日记是这样记的 。从中也可以看出郁达夫日记和鲁迅日记的区别所在:
十二日,星期二,晴(三月十一日) 。东天未明,就听见窗外枪声四起 。起床来洗面更衣,寒冷不可耐 。急出户外,向驻在近旁的兵队问讯,知道总工会纠察队总部,在和军部内来缴械的军人开火,路上行人,受伤者数人,死者一二人 。我披上大衣,冒险夺围,想冲出去,上南站去趁车,不意路途为戒严兵所阻 。
天气很好,午前伏处在家里,心里很不舒服,窗外的轮声时断时续,大约此番缴械冲突,须持续至一昼夜以上 。我颇悔昨晚不去南站,否则此刻已在杭沪道上 。
午后出去访友人,谈及此番蒋介石的高压政策,大家都只敢怒而不敢言 。从友人处出来,又上南站去打听沪杭车 。晚上天又下雨,至法科大学上了一小时课,冒雨回至英界,向鼎新旅馆内投宿 。
上床后,回想映霞心切,不能入睡 。同乡陆某邀我打牌,就入局打了十二圈牌,至午前三时就寝 。
郁达夫对日记的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一种文学手法 。他曾写过《有目的的日记》《日记九种/序》《日记文学》《再谈日记》等文专门论述日记的价值 。
郁达夫从他一贯主张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日记、日记体和书简体是散文中最便当、最富真实感情的体裁 。他说:“在日记里,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记叙下来,众不会说你在说谎……”
而鲁迅对郁达夫的这一观点却不同意,他在《怎么写》中曾顺便对郁达夫做了回答 。鲁迅觉得,就文学的真实性来说,“体裁似乎不关重要”,“只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便不至于感到幻灭,即时有时不合事实,然而是真实 。”倘若仅仅为了追求体裁和形式的真,以至“牺牲了抒写的自由”,那就“无异于削足适履”,鲁迅更注重“真实性” 。所谓读者的幻灭,“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风假一说,郁达夫后来也承认“此论极是” 。
然而郁达夫对书简体、日记体的偏爱,同他注重主观抒情的浪漫主义艺术态度有很大关系 。郁达夫的自叙形式,自白口吻,事实上也确实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自然、真实感 。鲁迅也就过:“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简洁的注释 。”可见鲁迅虽然与郁达夫观点有区别,但也有相似的地方,鲁迅的话虽然对自己的日记不一定适用,但对郁达夫的日记,却是非常适合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