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来|邓正来口述:批判是知识分子的担当( 三 )


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出版的最初几年中 , 所有的编委都是不拿编辑费用的 , 所有的作者也都是不拿稿费的 , 但是 , 正是这些作者 , 却把他们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论文贡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后来 , 有一位企业家愿意资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的编委们 , 他允诺每年给编委会10万元 。如果按当时10个干具体工作的编委平均分 , 一个人可以分到1万元 。这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 , 绝对是一大笔财富了 。
但是经过讨论 , 编委最后决定 , 把这笔钱拿出来创设并资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并且明确规定 ,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任何一位编委都不得申报这一项目 。
徐友渔就是受此项目资助的学者 。很遗憾 , 这项资助因企业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只延续了两年 。
到吉林大学任教 , 提出“二不原则”
到1996年 , 《中国书评》总共出版了10期 。因为我个人身体的原因 , 刊物停办了 。之后 , 我翻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220万字的著作 , 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
2003年初 , 我正好写完了一本研究哈耶克理论的著作 , 非常疲劳 。我的好友、吉林大学张文显先生邀请我和太太一起去吉林大学走动走动 , 休息几天 。在吉大期间 , 我跟那里的教授和研究生见了面 , 进行了一些交流 。最后 , 文显兄提出请我到吉林大学去工作 。我不忍心拂他的面子 。于是 , 我想提两个原则把他难住:第一 , 在吉林大学任教期间终身不担任任何行政带“长”的职务;第二 , 在吉林大学任教期间终身不担任任何实质性学术带“长”的职务 , 我只带博士生和硕士生 , 承担教书的工作 。
他们听了这两个条件以后很高兴 。后来我知道 , 他们觉得 , 几乎所有在体制之内进行调动的人都是要条件的 , 而我的原则恰恰是不要条件 。当时我想 , 对我这样一个痴心学问的人来说 , 这个“二不原则” , 实际上是“要”了一个最大最大的条件 , 那就是要有充分的研究和教学时间 。
就这样 , 在2003年3月份的时候 , 我结束了18年的“学术个体户”的身份 , 进入了体制 , 成了吉林大学的教授和博导 。但是 , 我知道 , 我绝不会因身份的变化而放弃我的批判态度、放弃对学术的挚爱以及对“学在民间”理念的信奉 , 因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担当 。
我在做学生的时代 , 就特别渴望有好的老师能够指导自己读书 。吉林大学给我规定的条件是:每个学期只需要去一次 , 每次上7至10天的课就够了 。但是仅在2004年 , 我就去了13次 , 几乎每个月都给学生上课 。
2003年的下半年 , 我身患喉癌 , 幸亏发现得早 。大夫明确告诉我尽量别说话 , 甚至干脆别说话 , 但是我做不到 。由于我是上课最多的博导 , 2004年底 , 吉林大学法学院对我做出的一些努力给予了褒奖 , 给了我一个“特殊贡献奖” 。
■采访人员手记
邓正来的学术脉络从国际法开始 , 然后是法律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到自由主义 , 很难对他从事的学科做一个清晰的划分 。他是法学教授 , 但是 , 也有人称他为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 , 他甚至还曾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 。当我问他为什么会走上这样一条学术道路时 , 他表示 , 自己做学术研究首先是对知识的爱 , 更重要的是解决自己的困惑 。他有一个根本的困惑是:他14岁进工厂做学徒被认为是很幸运的事 , 而且要走后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