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朝鲜战争使我们整个国家进入封闭状态( 二 )


南都:你是如何搜集资料的?
李辉:我在美国有一个朋友,他是美国一所大学东亚系的主任 。我请他在美国的ebay网,以及旧书店买旧刊物 。我写第一本的时候,网上找资料很难找 。而现在,《时代》把它所有过去的文章全部放上了网站 。
放开之后又好又不好 。好处就是我可以搜集到特别全的期刊集,坏处就是信息量太大,那是海量的 。我后来越弄越不敢做,就觉得发现、翻译、消化这些材料的工作量太大,我实在是做不了那么多 。
南都:但是《封面中国2》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时代》封面集合 。读者看到题目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读图为主的书,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
李辉:我开始的动机是,如果把封面《时代周刊》1923年创办以来封面的中国人物都拉起来,按照编年体来写,就是一部二十世纪史 。
但是我又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做历史研究式的写作,我毕竟不是历史专业的,而是一个新闻人 。出于这个职业敏感,从新闻的角度走进历史 。写1946年到1952年这部分时,我买了许多各种民国时期的旧报、旧刊、旧杂志,连一些民间的书信札我都买了一些 。这个投入相当大 。但是我觉得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好的选题,那就做好它 。
南都:当年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 。
李辉:对 。从新闻的角度入手,然后参照不同的报刊的报道,和当事人的日记档案和后来的一些相关人的回忆,我基本上是这么几块糅起来,来做写史的工作 。
比如说写司徒雷登这一部分的时候,主线肯定是《时代》周刊是如何报道的 。我从他1945年出狱时《时代》的报道开始写,牵引出时代的脉络 。我还参考他本人的回忆录等史料,然后再收回来,看《时代》又是怎么报道的 。所以它虽然不是一本专门读《时代》封面的书,但确实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
董桥写过一本书叫《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其实任何分量、写法的新闻,哪怕是个假新闻,它以后也是历史的初稿,对历史学家来说不存在好和坏、对和错的问题,而是历史信息的问题 。
最重要的是历史发生了什么
南都:但是史料越多越麻烦,单方面的言说反而是最简单的 。史料丰富之后,它们之间会冲突,你会面临历史话语、措辞、立场的选择 。
李辉:的确如此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要有自己的态度,把历史的判断隐藏在作者的背后 。我不能够违背史料所提供的东西 。实际上,历史写作是一种艺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棘手之处就在这里 。
但回过头来,我写这本书的任务并不是要总结历史规律、作出历史评判 。首要的问题是我们要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要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譬如,谈论朝鲜战争,以往我们只看到它让中国人站起来了、扬眉吐气了,至少美国没战胜中国 。但是,你想想我们在文化上、思想上呢?我们整个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到底落后了多少年?中国付出的代价又有多大?我们应该看到,朝鲜战争使我们整个国家进入封闭状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也达到高峰,政治体制进入停滞状态、个人权力高度集中,政治运动和社会事件不断升级 。你看,所有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都是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发生的———1955年“胡风事件”及“肃反”运动,1957年反右,大跃进,三年灾难,十年“文革”……
我们看到那一代知识分子,当时美国和中国成了敌对国家,在战争状态下进行思想改造等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在战争状态下,你要说你不接受,就是通敌 。不像如今微博上很多人说你可以不表态呀,他们哪里知道,那个时候你没有不表态的权利 。前几天在黄永玉先生家聊沈从文,沈从文1950年代之后一直在恐惧状态下生活,这种恐惧不是说天天怕死,他不知道哪天会发生什么事,不知道哪天还会找他去谈话 。很多人和家庭,充满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