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物的男人|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修文物的男人|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文章图片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在这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的“大庆”之年,一部名为《修文物的男人》的小说进入读者的视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为故宫博物院“庆生” 。
“瓷器修复,就是接通气韵,形、色、光、彩还有古旧程度,与原件融为一体 。这件葫芦尊通体有十二道裂纹,虽然没有那种触目惊心的碴口,但越细微的活儿,难度越大 。他不仅要修复裂纹,还要将裂纹经过的花饰、书画、题款等等全部恢复神韵 。”
小说《修文物的男人》以古瓷修复师的视野,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交织着初心痴心与匠心的时空长卷 。
方寸之间即是乾坤,入手便知功力深浅 。
小说中展现了修复陶瓷界稀世珍品——绞胎瓷瓶的全过程,也为我们普及了独有的烧造工艺,及形成特殊色彩变化而得名的“绞胎”工艺技术 。
小说主人公周野的上釉、填描功夫,是以深厚的书、画、塑形等综合素质为基础,还有其独门古瓷修复技艺——金缮工艺 。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完美诠释了儒家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 。
周野作为文物修复工作者也是绞胎瓷的知己,年轻有为博闻强识,气质迷人而伟岸,面对欲望的诱惑不为所动 。人与瓷器,相互映照,结成了精神上的莫逆 。
文物修复,是穿越时间与古人的对话 。
小说作者于正,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领悟,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中国非遗文化发声 。
【修文物的男人|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从他出品的影视作品,诸如《延禧攻略》的刺绣、昆曲、打树花,《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国粹京剧,《大唐女儿行》的民间刺绣等,无不彰显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和展现能力 。
相对于镜头中的浮光掠影,小说《修文物的男人》将无限感怀寄寓于极具时空意味的质感文字之中,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弘,文物守护者的伟大 。
修文物的男人|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文章图片

于正曾说过:“我希望有一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让读者能真的感受到中国的非遗和美学,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
这一次,《修文物的男人》做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