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清末的货币战争

货币本是度量价格的工具 , 却在清朝的历史上引起轩然大波 , 并一度成为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 为什么小小货币如此“强悍”呢?
一、铜银博弈
众所周知 , 自秦朝以来 , 中国历代主要是以铜制钱作为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 。
然而 , 自晚明隆庆年开始 , 铜制钱逐渐被白银取代 。
到清代 , 更是形成了“银钱并行”、“大数用银 , 小数用钱”的二元平行本位制 。
晚清|清末的货币战争
文章图片

其大者 , 甲午之败紧跟着一个庚子之败 , 马关债务又加上一个辛丑之债 。就辛丑条约而言 , 赔款额就达到了4.5 亿两白银 , 年息4厘 , 本息相加实际应付额翻一番还多 , 即9.8亿两 。
据有关学者统计 , 整个晚清积欠外债计208笔、13亿两白银 。其中有的是直接的金债 , 有的是银债转金债; 有的必须以金还 , 有的虽可用银还 , 但需要进行“磅亏”贴水 。
更有甚者 , 条约中还把原定的白银数额按当时的金银比价折合成了外国货币 , 要求中国用各种外国货币来偿还 。
而此时中国债主俱是金本位国 , 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必须用越来越贱的白银到市场上去买越来越贵的黄金来还债 。
如此一来 , 参与对中国进行剥削的 , 已不仅是这些债主国 , 还包括了整个世界货币市场 。世界市场上金每贵一分 , 中国的膏血就多流出一分 。
货币亡国已成定论——货币因素虽然不是满清灭亡的第一原因 , 但视之为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可以成立的 。
四、垂死挣扎
面临货币亡国的危机 , 中国人从来都不是坐以待毙的 。一些有识之士终于按捺不住 , 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两次币制大讨论 。
第一次发生在《马关条约》签署的 1895年 。
顺天府府尹胡燏棻在《变法自强折》中请求朝廷于各省通商口岸设局 , 自铸金银铜标准货币 。他是提出中国自铸金币的第一人 。
晚清|清末的货币战争
文章图片

同时期 , 主张自铸金币的还有著名经济学家陈炽、有过出洋经历的川籍官员宋育仁、通政使司参议杨宜治 。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在1899年出版的《盛世危言》中 , 专议币制改革 。
他指出:
“环顾地球各国 , 以金为市十之七八 , 金银互市十之二三 , 专用银者中国、印度、墨西哥而已 。……用金之国日多 , 用银之国日少 , 无怪银价之日贱也 。”
而“我中国专以银为币 , 与洋人交易吃亏极大” , 字里行间透出了实行金本位制的心仪主旨 。
由马关赔款刺激出的世纪末的这一轮币制讨论 , 有发声大者 , 有发声小者 , 有说得深者 , 有说得浅者 , 但基本上都是在弃银就金的大方向上发出呼吁 , 而尚未形成在货币本位制度设计上的技术性争论 。
晚清|清末的货币战争
文章图片

真正在货币本位制度设计上形成技术性争论是在20 世纪初 , 这一次是庚子赔款刺激出的 。
庚子后的中国思想界 , 开始就币制改革想具体办法 , 由此启动了第二波币制大讨论 。参加讨论的人物 , 在阵容上也上了一个档次 , 梁启超、康有为、张之洞等当时的一流思想家皆提枪上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