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活|台湾老兵“收尸队”:钱能买爱情也不错

很多撤台军人只靠微薄退休俸禄生活 , 没能力娶妻 , 一生戎马却没有爱情与家庭 。一些中年女子见老兵孤单寂寞 , 就从做干女儿开始 , 用自己身体换取老兵晚年情爱 , 为老兵送终 , 她们被称为“收尸队” 。
台湾生活|台湾老兵“收尸队”:钱能买爱情也不错
文章图片
老兵归乡(资料图)
“其实老伯伯们一生没有女人 , 没有家的感觉 , 在晚年有人一起生活 , 他们明知道女人的目的是什么 , 但依然很珍惜晚年的情愫” 。
1990年代中期 , 我在台湾一家电视公司任职制作人 , 一天接到新任务 , 替甫从“监察院院长”退下的陈履安 , 量身定做一小时的社会关怀系列节目 , 一周一次外景与棚内互搭 , 题材由我挑选好与陈履安沟通 。当时他已茹素礼佛多年 , 并捐献出了家产 , 陈履安说自己愿意多了解台湾基层的声音 , 于是“社会议题”、“老兵话题”、“弱势群体”的题材也就成为节目关注的重点 。
那回我安排了到“退辅会”的武陵农场探望老兵 。在正式拍摄之前 , 需要与农场场主沟通 , 并去老兵家里探访 。在我先期来到农场选择主持人的定位时 , 恰巧见到许多中年女子在穿梭 , 于是就顺口问农场场主:“这是‘收尸队’吗?”
有争议的“爱情”
上世纪90年代 , 台湾报纸的社会新闻中出现了一批被称作“收尸队”的女性群体 。关于这一群体的报道多是负面 , 她们刻意游走在单身垂暮、孤单无依的老兵中间 。这些老兵是1949年随蒋介石来到台湾的 , 他们离开故乡时 , 万万没有想到一去不复返 , 人生最后是终老南方的岛屿 。1950年代 , 为了抑制眷属人数的增加 , 减轻政府的财政困境 , 在 “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中 , 当局规定所有军官士兵在未达28岁以前不准结婚 , 因此大陆撤台的军人普遍晚婚 。
令人欷的是 , 很多撤台军人只能靠微薄的退休俸禄生活 , 没有能力娶妻 , 一生戎马却没有体验到爱情与家庭的喜悦 。一些中年女子看到老兵暮年生活孤单寂寞 , 就从做干女儿开始 , 或者说是“小伴” , 用自己身体换取老兵晚年情爱 , 最后为老兵送终 , 待老兵走后 , 再在他们的朋友圈中 , 寻找下一个目标 , 这些女人因此被称为“收尸队” 。
农场主听到我用了“收尸队”这个词 , 就很正式地说:“张小姐 , 我知道大家对这些女人有很多意见 , 但是我要告诉你 , 这些‘荣民’伯伯背井离乡 , 青春都给了国家、战场 , 没有家庭的温暖 , 好不容易在他们晚年 , 有女人愿意用身体换取他们最后的体温 , 愿意在他们最后几年照顾他们 , 成为家人 , 即使大家心知肚明目的是什么 , 但这些女人也让老伯伯有了爱情;不是很好吗?”
从农场主那里我了解到 , 他们会一起搭车出去看电影 , 到小镇上逛街、买衣服 。老伯伯们买几件衣服给她们 , 就让彼此间有了“爱情”的感觉 。
我那时还年轻 , 30多岁 , 觉得自己充满了正义 , 要挑战一切不公、不义 , 加上长期以来以女性主义信徒自居 , 对女人用身体换取金钱不以为然 。有关 “收尸队”新闻看多了 , 更是不齿 , 觉得这些“干女儿”“干妹妹”都动机不纯 , 加上她们多半是有组织地向独居老兵下手 , 几年后替其中之一送终 , 再把目标转向老张的同乡老王 , 老王死了、再找老陈……社会福利机构发现这种现象 , 曾一度请社工留意这些老人的交友情况 , 怕他们财去人亡 , 或是早早就被骗光财产 。所以 , 台湾社会对于“收尸队”向来有不同观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