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格非:80年代作家随时都要说假话

格非:“比如 , 那时 , 很多东西还是被禁止的 , 信息量没现在这么大 , 文化管理制度非常严格 , 作家随时都要说假话 , 不然出版不了 。”
格非|格非:80年代作家随时都要说假话
文章图片
格非
格非说他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时 , 每天清晨都在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晨曲》中醒来 , 那是学校的叫早音乐 。从那时起 , 格非开始接触古典音乐 , 并成为一个发烧友 , “因为音乐是这个世界能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 。
最近 , 这位在人们谈起中国的先锋小说时不可回避的作家 , 终于拿出他的新作《隐身衣》 , 实现了其多年前的愿望:把对音乐的感悟和热爱 , 写进小说里 。格非将古典音乐包裹在“隐形衣”下 , 用音乐的样态 , 反观这个世界 。
曾经不管不顾
“永远思考写作会让人疲劳 。我的原则是想写才写 , 写完一部 , 休息一两年才会再写 。”格非甚至会花时间忘掉写作这件事 , 恢复普通人的生活 。在他看来 , 这才是最好的创作准备 。
《隐身衣》是个特例 。格非完成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后 , 诗人北岛向他约稿 , 他本想推辞 , 却被拒绝 。多亏北岛“不讲道理”地催稿 , 让格非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完成了《隐身衣》 。
格非试图用音乐去诠释物质化及音乐与人的关系 。这一点从小说每一章节的名字中就可凸显:KT88 , 《培尔·金特》 , 奶妈碟 , 莲12……都是音乐器材名称 , 或是古典音乐的乐曲名 。格非并不担心与读者产生“隔阂”:“它们可堆积出音乐外化的、物质性的东西 。中国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数量之大堪称惊人 , 他们听到KT88等名词会很激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我也想同这些发烧友有交流 。”
作为先锋小说作家 , 格非曾写过许多“不管不顾”的作品 。如 , 1986年发表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 。“写它完全没想到会发表 。在意识形态严格限制下 , 我们通常会写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内容与社会重大主题有关联的 , 还有一种是打定主意不准备发表的 。但没想到中国社会发展那么快、那么宽容 。”
此后 , 他的许多“异类”作品被发表 , 并迅速受到关注 。当然 , 格非并非不顾及读者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 , 他常将自己“分裂”成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 , 去审视自己的作品 。
作家阅读要广、多、杂
格非的写作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 , 但他不是唯一的 。
在1980年代 , 很多人都受现代主义的影响 。现代主义是个很笼统的概念 , 其实具体说来有很多流派 。当时 , 现代主义作品被大量翻译 , 作为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某种补充和反叛 。格非恰好赶上了那样一个时代 。“年轻人特别喜欢新的东西 , 喜欢挑战一种艰深的表达方式 , 所以很自然地与现实主义一拍即合 。”
“老师认为大家要看托尔斯泰、雨果 , 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进不了教科书 , 也没人会介绍给你 。”格非和朋友们在大量阅读现代主义作品后发现 , 其历史只有100多年 , 不可能涵盖整个文学史 , 便觉得自己非常“幼稚” , 转而阅读古典作品或近代作品 , 那时他30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