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广难封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更不是因为卫青霍去病

飞将军李广,不只是作为一个将军,更成了一种文化情节 。千百年来,每当人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时,便想到了李广 。
悲李林甫乱政的王维说:“卫霍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
叹时运不济的王勃在滕王阁里叹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李广成了一种情结 。
李广|李广难封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更不是因为卫青霍去病
文章图片
李广到底名从何来?
李广是李信之后 。文帝年间,参军抗击匈奴,作战勇猛,渐渐提拔起来,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景帝年间,李广在七国之乱中,凭借勇武过人,立下战功 。
天下平定后,李广先后做过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右北平太守 。汉匈边境的太守几乎被他做了一遍 。长期守卫边境、抵抗匈奴的过程中,骁勇善战的李广积累了大量人望 。“飞将军”一名,在汉匈两国人民中广为流传 。
总所周知,司马迁所遭受的屈辱是因为李陵事件 。当时李陵投降后,汉武帝勃然大怒 。先前有多看好李陵,此时就有多恨李陵 。司马迁这时候却为李陵狡辩,说李陵是为形势所迫,应该是假投降 。
李陵投降已经是事实,司马迁明显是在以文人的思维,玩弄文字游戏,看似说的入情入理,其实是没理争三分 。先不说司马迁这样做有多愚蠢,这里可以折射出一个问题 。司马迁和李家——起码是李陵关系很不一般 。要不司马迁不会冒着大风险来狡辩 。
其实“飞将军”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我们只能从《史记》里获知,无法佐证 。但李广实际的战绩却摆在那里 。
李广除了文景时代抵御匈奴、平定叛乱中以勇武立过战功以外,没有像样的战功 。后期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他一次像样的胜利都没有 。
李广|李广难封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更不是因为卫青霍去病
文章图片
卫青霍去病,并不是被汉武帝一味偏袒,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要靠真本事 。卫青第一次出征是和李广一样的,都只率一万骑兵 。
李广那次纵然遭遇强敌,即使不胜,总该全兵而退吧?即便被对方所败,自己也该突围吧?带着一万铁骑却被对方活捉,这是一个合格的大将吗?
若强调客观理由,那霍去病率领两万骑兵,在没有后方保障和有效策应的情况下,深入河西万余里,是不是该战死了?
同样客观不利的情况,卫青漠北大战的时候,在没有李广和赵食其回合的情况下,遇到以逸待劳的单于大军,是不是该失败了?
结果卫青临危不乱,以武钢车严阵以待,只以前锋挑战,等待时机 。夜里刮起大风,卫青以主力从左右两翼向敌人包抄 。其实这样做很危险,因为兵法说“十则围之” 。卫青此时的兵力估计不如单于多,这样反包围,极容易被对方切割、逐个消灭 。结果就是因为有大风,单于错误的估计了形势,误以为汉军人多势众,匈奴军心大乱,被卫青所败 。这才是名将的作风 。
汉武帝改弦更张后,对匈奴实施主动出击后,李广或独立领兵作战,或策应主力,或在卫青手下作战,没有立下半点功勋 。
夸一个人能力强,他一次两次没成绩的话可以说运气吧不好 。但十次八次过去了,你次次这样,就说不过去了吧?
李广的名声其实是虚名,无法与卫青霍去病两大名将相对比 。
但李广从然无法成名将、大将,但他的“难封”确实憋屈 。
李广|李广难封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更不是因为卫青霍去病
文章图片
这个“候”到底便宜到什么程度?卫青霍去病手下有一二十人封了“候” 。卫青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高兴之下,给卫青的三个幼儿都封了候 。就连李广的弟弟也封了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