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商鞅的政策真是“重农抑商”?两千年来,世人都误解他了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商鞅|商鞅的政策真是“重农抑商”?两千年来,世人都误解他了
文章图片

低产量意味着什么呢?
时人不得不在农业上投入大量生产力,让老百姓吃饱饭是东周列国最先考虑的现实问题 。即便是扩土开疆、保卫家园,也离不开粮食的供应 。想要在东周时代的中原大地站住脚,不但要有充足的人力,还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
如果,大家能理解这一时代背景,便会发现《商君书垦令》的论述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商君书垦令》非但不像某些国学家评论的那么苛刻,反倒十分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 。《商君书垦令》里列举了对农业发展有危害的种种情况,并根据情况制定相应对策 。
这样做的本质是什么呢?
还不是富国强民,让大秦长治久安嘛 。
商鞅|商鞅的政策真是“重农抑商”?两千年来,世人都误解他了
文章图片

《商君书垦令》里列举了一些官僚制度对农耕的影响 。吏治越高效,留给老百姓耕种的时间就越充裕 。没有官僚阶级(士大夫阶级)对农民的二次盘剥,农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证 。商鞅的这套理论,是从根本上掐断士大夫阶层对百姓耕种的不良影响 。
如果说,《商君书垦令》对吏治清明提出的要求提高了农民对耕种的积极性,那么,由《垦令》引申出的一系列法令就是对农民利益在法治层面上的保护了 。《商君书垦令》规定,征税标准要依照土地的肥沃程度来制定,不能一概而论 。
而且,制定的征税标准一定要明确无误,这样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吏从中克扣的可能性 。同时,国家制定了准确的征税标准,官吏就无法恶意加征 。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多的,起码农民对国家的归属感更强,国家的公信力更高 。
商鞅|商鞅的政策真是“重农抑商”?两千年来,世人都误解他了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商鞅还凭借《商君书垦令》优化了功勋制度,减少爵位对农耕的影响 。我们知道,秦国自商鞅之后开始实行军功制,老百姓只要上阵杀敌就能凭借荣誉获得对应的爵位和奖励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不少学问高、名声响亮的所谓人才,他们无需上阵杀敌,仅需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卖弄学问或投国君所好就能获得极高的地位和身家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相当不公平的 。
所以,商鞅一派指出,若想通过非军功的渠道获得爵位,那就必须纳足够数量的粮食,为国家做出实际贡献 。这样,国家既能获益,又不会减少民众对耕种的积极性 。对此,还有一篇较为深入的《农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军功并不是获勋的唯一途径) 。
在此基础上,商鞅又规定了商人不得以私人名义买卖粮食,禁止商人囤积粮食牟利,保护农民的耕种成果 。许多历史爱好者将这些针对商人的限制作为商鞅重农抑商的证据,其实,这是并不严谨的 。商鞅所提出的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保护农耕,而不是针对某个阶层 。
商鞅|商鞅的政策真是“重农抑商”?两千年来,世人都误解他了
文章图片

所以,若偏要说商鞅重农抑商,那么,前文中的一系列举措岂不可以视作重农抑士大夫、重农抑人才?
【商鞅|商鞅的政策真是“重农抑商”?两千年来,世人都误解他了】参考资料:
【《商君书垦令》、《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始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