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通医,曾发明“诸葛行军散”等,为何他却如此短寿?( 二 )


法正后,刘备又重用刘巴,刘巴属荆州集团,曾投靠曹操 。赤壁战后,刘巴写信给诸葛亮说:“我刘巴乘危历险,本想应天顺民,让荆州诸郡归顺曹公,让天下重归一统 。”刘巴后来投靠益州刘璋,力谏刘璋不要接纳刘备 。刘巴被重用后,两年后就病逝了 。
刘备去世前,托孤于二人,一是诸葛亮,一是李严 。李严也是“东州士”,“东州士”喜欢搞“独立王国”,不接受上级号令,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迅速激化 。
刘备不希望诸葛亮擅权,但庞统、法正、刘巴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所以始终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平衡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后代史家认为这是帝王之术,其实刘备非奸诈之徒,他确实信任诸葛亮,只是在感情和政治理性之间,长期摇摆不定 。
会演戏补不了管理短板
刘备的问题是性格上有缺陷,比较虚荣,喜虚张声势 。
为给关羽报仇,刘备率军攻打吴国,曹丕怕蜀国趁机进兵魏国,招群臣问计,侍中刘晔说:“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 。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 。”
刘晔可谓一句道破:刘备之举,不过是为了向大臣们展示“威武自强”,表示自己还有能力,足以化解危机 。
战前,黄权表示愿当先锋,让刘备殿后,可刘备却把黄权调离前线 。赵云提议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且先灭魏,吴则自服 。”刘备因而未带赵云上前线 。
在史书上,未记诸葛亮对伐吴的态度 。从刘备未带他出征看,可能诸葛亮也不赞成 。此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未充分表现,刘备也有些轻视诸葛亮,此外,可能也担心诸葛亮因战成名,将来不好控制 。
其实,刘备并没丧失理智 。战败后,黄权降魏,属下建议刘备收斩其家属,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可见从一开始,刘备便知道黄权是忠臣,只是为表演“威武自强”,故意给黄权难堪 。
刘备过分依赖表演才能,呈现出蜀国治理的短板 。这从刘备去世前,任命诸葛亮为录尚书事,便能看出来 。录尚书事初称“领尚书事”,是兼职 。汉代君相共治天下,有“宫中”“府中”之分,“宫中”是皇权,“府中”是相权,互相牵制 。
蜀国为何从强大走向衰落
“宫中”无官僚制度,往往依靠宦官、外戚,双方者冲突不断 。为有效掌控行政,“宫中”出现尚书台,它本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因政令皆由此下达,地位日渐提高,尚书令成了最有实权的人,传统的“三公”反成了荣衔 。东汉时,权臣都是通过担任“领尚书事”,从而控制朝廷的 。
惩于东汉灭亡教训,魏、蜀、吴三国都强化了尚书台的改革,刘备生前一直将尚书台控制在手中,任命诸葛亮为录尚书事,等于把实权交给了诸葛亮,为“府中”控制“宫中”提供了方便 。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其实就是为了夯实这一体制 。诸葛亮任蒋琬为长史,把控“府中”,任董允为侍中,把控“宫中” 。这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蜀国领土小、人口少,却能不断北伐,但代价是,诸葛亮既要负责“府中”,又要兼顾“宫中”,事必躬亲,损害了健康 。(以上多处参考把梦阳先生的《录尚书事与蜀汉政局》)
诸葛亮的办法也带来一些问题,他去世后,蒋琬、董允、费祎等多属“东州士”,威信、能力远不如诸葛亮 。刘禅渐被太监黄皓、东宫旧臣掌控 。学者张仲胤、张旭华认为,诸葛亮主政的最后5年,蜀国甚至取消了尚书令 。随着尚书令恢复,“府中”渐被“宫中”掌控 。据吴国使臣薛莹观察:“(蜀国)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 。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