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访谈|朱子彦: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智可论高下吗?

【编者按】河内郡的司马氏为何同颍川郡荀、陈、钟等大族名士过从甚密?司马懿是如何由文入武的?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智可论高下吗?
【司马懿|访谈|朱子彦: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智可论高下吗?】近日,《司马懿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作者朱子彦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 。在书中,他对“狼顾相”“禅代与禅让”等问题提出很多独特见解,颇受读者好评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专访了朱子彦教授,请他谈谈司马懿及其所处的时代 。以下为访谈正文 。
司马懿|访谈|朱子彦: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智可论高下吗?
文章图片

诸葛亮
澎湃新闻:诸葛亮的历史形象颇为正面,而司马懿却留下残暴嗜杀、老奸巨猾的形象 。您在以往文章中曾说诸葛亮也曾有代刘自立的想法,但是时机不成熟,在本书中,您也写到诸葛亮为了荆州集团的利益“借刀除孟达”,从而丧失了从东三郡出兵的战略可能,进而导致北伐失败 。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朱子彦:从东汉至隋唐的历史来看,司马懿是汉末三国乱世走向短暂统一的奠基者 。大体而言,中国历代王朝的雄主,尤其是开国之君,其底色与司马氏并无二致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正统观的影响,司马懿及其子孙在国人意识中多是负面形象 。阴狠、狡诈、篡逆,甚至有“三马同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典故流行于世 。作为一代人杰的司马懿几被“层累”地做成了似乎无可逆转的“大白脸” 。历史从来都是“当代史”,历史人物的定性,从来取决于书写者的认知或设计,官修史书尤其如此 。司马懿被后人长期诟病,主要是源于他的“狼顾相”和发动“高平陵之变” 。魏晋以降的不少人都讥讽司马仲达父子狐媚取天下 。
以儒家伦理道德来看,是否忠孝仁义诚信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尺 。君子尚德崇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特别是有宋以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儒学各个学派强调“内圣外王”“正心诚意”之后,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对君主、统治者而言,过分强调伦理道德恐怕将难以成就大事,更遑论治国平天下 。马克斯·韦伯曾经提出“卡里斯玛”型的权威和人格 。卡里斯玛(charisma)原意为“神圣的天赋”,来自早期基督教,初时指得到神帮助的超常人物,后来引申为具有非凡魅力和能力的领袖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卡里斯玛”品质的人,大都是王朝鼎革时期的开国之君,他们为了能夺取江山社稷,往往不择手段,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权术和谋略,本来只是带兵将帅在军事上运用的“兵不厌诈”和《孙子兵法》中的各种谋略,到了具有“卡里斯玛”品质的帝王那里,已经将兵不厌诈的权术广泛地运用到政治斗争层面 。
卡里斯玛型的人物需要具备独特的智勇双全的政治品格 。其智,即富于权谋,随机应变,胸藏韬略,拔擢人才、纳谏如流、豁达大度;其勇,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指杀伐决断,坚忍不拔,善于韬晦,翻云覆雨,雄猜嗜杀 。我在叙述传主功业的同时,力图从现代心理学视角,剖析古代政治家的人格,揭示出传主所具有的复杂深刻的卡里斯玛特质 。高平陵事件中,司马懿指洛水为誓决不杀曹爽,然而最终却夷其三族,此事历来为世人所诟病 。但如果我们开拓历史的视野来看,此类事多矣 。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刘邦、项羽两方皆已疲惫不堪,故于鸿沟议和,中分天下,休兵罢战 。项羽将刘邦老父妻子等人质放还,撤军退回楚地 。但刘邦却采纳了陈平、张良之策,毫不犹豫地撕毁了墨迹未干的鸿沟之约,率兵追杀项羽,最终逼项王自刎于垓下 。史家每每斥责汉高、明祖诛杀开国功臣,斥之为雄猜嗜杀,阴狠歹毒,无情无义,流氓行径 。殊不知权力之争可以完全置亲情于不顾,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即使父子兄弟亦反目成仇,何况异姓君臣哉!唐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兄杀弟,逼父退位,手段之凶狠绝不亚于汉高、明祖 。王夫之从儒家伦理道德层面上对李世民痛加斥责,认为:“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也 。”然而,船山先生的这个看法终究带有些书生气,如果李世民拘泥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儒家亲情,不发动喋血宫门的政变,那里会有后来被万代称颂的“贞观之治” 。由此可见,卡里斯玛的品格中具有超乎常人的强大能力,正所谓行非常之事,需有非常之人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