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访谈|朱子彦: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智可论高下吗?( 二 )


研究三国人物,诸葛亮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熟读寿志后,我愈益觉得,诸葛亮既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但其身上也有不少卡里斯玛的气质 。这个问题,治魏晋史大家周一良、田余庆先生都曾指出过,只是他们在文章中点到为止,没有展开检讨与分析 。长期以来诸葛亮的事功、智慧、德操皆被世人无限夸大,很多治汉魏史者也对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史料记载视而不见 。比如诸葛亮北伐时,孟达本欲起兵配合诸葛亮,夹攻曹魏,这对于蜀军极为有利,但诸葛亮不顾北伐大局,反而借司马懿之刀诛杀孟达 。另外,他还排斥打击李严、魏延、廖立等人,导致蜀汉后期人才极度匮乏 。关于诸葛亮有“自取”之心的观点虽经我缜密考订(可参阅拙文:《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推论有据,但似乎大多数人仍难以接受 。我想,这可能还是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以及《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忠君圭臬,道德楷模的影响,加之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道德观的深入人心,“篡位”之词被严重污名化 。其实要是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乃至统一天下,他完全有资格受禅,代汉称帝应视为顺应历史潮流 。正如古人所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中永无止境的课题 。因为历史需要沉淀,许多历史人物都不能盖棺论定 。人之行为的悖论,难以逆料,人性之曲折隐秘,复杂微妙,所谓知人论世谈何容易 。而评述历史人物,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褒之捧入九霄云外,贬之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捧煞、棒煞的症结,就是不能实事求是,尊重史事的真相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不要过度注目于某些历史积案的是非,也不要简单地用后世的是非观、价值观来判断历史 。特别需要摆脱历史人物道德化的研究方法 。对司马懿的认识,应该跳出权臣“篡位”说 。从大历史观来看,司马懿既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但同时也是曹操统一事业的继承人 。这个看似二律背反的历史现象在司马懿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对司马氏统一全国的功绩,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做出了高度评价:“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 。”司马父子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天下重归一统,这是评价司马懿最主要的标尺,也可作为评价其他历史人物的参照系 。
(朱婷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