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今天,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总会对金瓦红墙内皇家豪奢的生活起居所吸引 。辉煌的宫殿、雕梁画栋的宫室、难以计数的珍宝,在昔日都属于帝王一人所有 。人类对财富与权力的执迷,浓缩在这座宫殿中,时时散发出勾魂摄魄的魅力 。如今大行其道的宫斗剧,所极力渲染的,也正是这种散发着极度奢华气味的所谓“皇家气派” 。
作为帝制时代的皇家园囿,紫禁城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皇权的产物,每一个人,都是为权皇帝服侍的奴仆 。但这里生命故事并不等同于皇权的轨迹 。后妃们在宫中等待着皇帝的召幸,漫漫长夜,漏刻将尽,鸡鸣欲曙,白日长长,每一天都在轮回着上一天的一切 。而对太监和宫女组成的宫人来说,他们的形象更加湮没无闻 。他们是奴仆的奴仆,但却是维系这座庞大禁宫运转必不可少的零件 。尽管他们大多生如柳絮浮萍,在偌大的宫禁中零落凋残,但有时,他们也会假借皇权,从奴仆短暂地成为主人,但又迅速跌落 。
如今,它终于由被帝王禁闭的私产,成为向人民公开的故宫博物院 。当我们的视线穿过高耸的朱墙,那些昔日与民众隔绝的禁宫秘密,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
这是紫禁城六百年的故事,也是曾经困在这座禁宫中的每一个生命的故事 。更是那些真正营建这座宫殿的万千百姓的故事 。帝王的丹辰永固,建立在他们的辛劳汗水之上 。也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紫禁城存在至今的真正意义:它由民众兴建,由民众维护,最终它从帝王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民众的博物院 。
紫禁城|这是皇家的紫禁城,更是民众的博物院
文章图片

国画家王绪阳为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绘制的插图
224年后,这个寓言再度将这座金瓦红墙的建筑作为展现它的舞台 。1644年4月24日,北京上空硝烟弥漫,黄沙障天,日月失色 。比起天象难测,城外的情势才更让人惶惑不安 。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已经将北京城包围得“四面如黄云蔽野” 。
作为永乐帝的第十三世子孙,紫禁城的主人崇祯帝朱由检或许会发现眼下的困境,一如当年乃祖朱棣靖难之役时局势如出一辙 。只是如今,换成他这位篡位者的子孙成了当年那位被篡位的建文帝的角色 。甚至他的处境还不如前者 。
建文帝尚有一群忠臣疾风劲草,宁死不折,他所信重的臣僚却是一群贪生怕死、庸碌无能之辈 。李自成提出了明确的割地讲和条件,只要崇祯帝愿划西北之土以封李自成为王,不奉朝觐,李自成便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外阻关外清军 。一切只待皇帝一言而决 。但当皇帝将目光转向他信赖的首辅魏藻德时,后者始终一言不发——他早已打好了投顺新主的计划 。而那些他最信任、付与守卫京城兵权重任的太监们也做好了打开城门迎降的准备 。最具黑色幽默效果的,是皇帝视为心腹的锦衣卫,他们倒是忠于职守,一直在忙于抓捕城中散布京城沦陷在即的谣言造作之徒 。但就像一位亲历者在事后揶揄的那样:
“城中坑厕皆贼矣 。”
4月25日清晨,崇祯帝在紫禁城中最后一次亲自撞响朝钟,召唤百官上朝,但空荡荡的朝堂已经无人应答 。“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皇帝困惑地自问 。站在紫禁城北门外的景山上,他遥望了一眼巍峨的宫殿,将一条白绫套上了自己的脖子 。
京城已经大门洞开,官民都忙着把新写好的、墨迹未干的“顺民”纸条贴在门口或是顶在头顶 。自诩最有先见之明的文士们则忙着撰写呈给新主子的推戴表 。昔日众人趋之若鹜想要挤进宫门的紫禁城,如今变得空空荡荡 。这多少暴露出维系这座宫城生命力的,不是太和殿中阶陛之上高踞的龙榻,不是绣有龙纹十二章的皇帝衮冕,而是足以支配他人、生杀予夺的权力意志 。一旦丧失了权力,这座帝王宫城就只能化作一座毫无生气的砖石瓦块 。它不是用自己恢弘奢华的躯体去招揽新的握有权力的主人入居其中,为它提供新的生命能源,就是沦为时间侵蚀的废墟,就像明朝以前的历代宫殿一样 。而它自己,也正是在前朝元大都宫殿的废墟上营建而成的 。这可以说是不破不立,也可以说是“成住坏空”的轮回之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