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国古代的“人口普查”什么样?明朝建了960间房来存放“户口本”

11月1日正式开启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进入比对复查阶段 。
人口普查,是国际上国情国力调查的流行做法 。要摸清人口“家底”的话,必须有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 。泱泱大国,要做到普查对象全面覆盖、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按照“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人口普查员要完成的工作量相当巨大 。光是湖南省就投入了30多万名人口普查员,走进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访问和登记 。
“人口普查”不仅仅是现代才出现的事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在人口统计调查方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经验丰富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开始了人口调查——“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之后的汉朝“案比”,明朝“户帖”,都达到了当时的领先水平 。有战火纷飞、迁徙奔走,也有儿孙满堂、丰衣足食 。历代人口普查留下的并非只是冷冰冰的数据,还是整个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 。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人口普查”是怎样进行的呢?是普查员挨家挨户上门调查统计人口,还是由平民百姓自己向官府申报呢?
明朝|中国古代的“人口普查”什么样?明朝建了960间房来存放“户口本”
文章图片
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其中就讲了江革带母亲去户口登记和核查的事情 。
东汉孝子背着母亲去县衙登记户口
11月下旬,湖北广水一位94岁的老奶奶,为了激活社保卡,在儿子儿媳陪同下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 。老奶奶年岁已高,身材矮小,够不到多功能柜员机的摄像头高度 。于是,老奶奶被抱起来,双脚悬空离地,才能勉强进行人脸识别 。
引发舆论哗然的这一幕,其实,在古代的人口统计中,也发生过 。
《二十四孝》中的《行佣供母》,讲述了东汉江革孝顺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源于《后汉书·江革传》:“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 。少失父,独与母居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 。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文中说到的“案比”,是指“案户比民”,也就是汉朝的户口登记与核查 。
在人口统计方面,汉朝的“案比”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指定了时间也指定了地点,还要求本人去到现场接受核查 。按照《后汉书·礼仪志》中描述的场景——“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场面相当壮观 。于是,即便江革的母亲年事已高,也要前往案比的县衙所在地 。江革担心母亲坐车的时候,如果是牛马拉车的话,会有颠簸 。为了让母亲能够舒服一些,江革甘当牛马,自己拉车 。于是,乡里人称他为“江巨孝”,后来,孝感动天的他还被朝廷请去当谏议大夫 。
在“七人普”中,如果被抽中“长表”普查登记的话,需要填写48项指标,其中,住户项目有19项,主要是了解居住情况,比如本户现住房建筑面积、本户现住房间数、住房所在建筑有无电梯等;个人项目有29项,主要是了解受教育、就业、婚姻生育和健康情况,比如生活来源、初婚年月、过去一年的生育状况等 。
汉朝的案比项目也不少,编制户籍时,不仅要登记每户男女人口、姓名、年龄、籍贯等情况,还比现代人口普查多了一项——“相貌”,也就是身高和肤色 。比如,据《居延新简》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 。这里面包括的信息就有职业、籍贯、年龄、身高、肤色等,大意就是,这个戍守边疆的士兵叫张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黑 。
登记身高和肤色,不仅可以防止造假,还可以顺带发现美女 。汉朝的案比带有选秀的功能,遇到13~20岁的少女时,如果颜值比较高,就记录得特别认真 。据《后汉书·皇后纪序》记载:“汉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 。”据说,汉朝第一美女赵飞燕,就是在案比时通过选秀入宫,艳惊天下的 。赵飞燕与杨贵妃并称“环肥燕瘦”,唐朝的李白也有诗为证:“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