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关将近,宋朝太学生在忙什么
文章图片
古代绘画 《村童闹学图》里的私学
祭祀灶神祈求早日离开太学
公元1250年,旧历腊月二十四,凌晨时分的杭州城一片漆黑,唯独西湖东岸不远处闪着点点灯光 。灯光之中,人影幢幢 。
那里是太学,南宋后期的太学 。当时太学将近两千名学生,分处几十个斋,每个斋都相当于一个班级,而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在祭祀灶神 。对宋朝太学生来说,祭灶是过年以前最为隆重的一项集体活动 。
祭灶是传统习俗,该习俗在现代中国仍有残留 。北方民谣有云:“二十三,祭灶仙 。”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怎么祭呢?一般在厨房摆一供桌,供桌上摆些灶糖 。灶糖又甜又粘,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述职的时候没办法打小报告 。
宋朝祭灶有所不同,宋朝人要到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才会祭灶,在仪式上也比较丰富:除了摆灶糖,还要摆酒,还要撕下灶神的旧画像,贴上新画像,最后还要把旧画像烧掉,让喝过酒、吃过糖的灶神跟着那缕缕青烟直上云霄 。
宋朝老百姓祭灶,有的在腊月二十四晚上进行,有的在腊月二十五早上进行 。太学生祭灶却要赶一个大早,赶在腊月二十四凌晨 。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太学生这么早就祭灶,说明祭灶能给他们带来好处 。至少他们心目中,祭灶能带来好处 。
宋朝老百姓祭灶,地点通常在厨房 。太学也有厨房,甚至有好几个厨房 。但是太学生人数太多,假如一千多人乌乌泱泱都去厨房,厨房再大也得被挤爆 。所以他们只能分别在斋里祭灶,也就是在各自的班级里祭灶 。
太学生祭灶会摆什么供品呢?有灶糖,有甜酒,另外还有三道果盘:大枣、荔枝、蓼花糖 。
大枣随处都有,晒成干枣,长期保存 。荔枝虽然不容易保鲜,但在宋朝已经有了成熟的蜜饯工艺,福建、广东和四川的商家将荔枝加工成荔枝干,全国各地都有销售 。所以,祭灶的时令虽是冬天,太学生们仍然能买到大枣和荔枝 。
蓼花糖是什么东西呢?这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带比较常见的一款糕点,做法如下:将糯米磨成粉,用热水烫软,加糖加油,揉成粉团,切成长条,用麦芽糖挂浆,撒上芝麻,粘上青红丝,最后过油一炸 。捞出来,又酥又脆,一嘟噜一嘟噜的,就像蓼花的花穗,故此得名蓼花糖 。
用灶糖祭灶,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嘴 。用甜酒祭灶,是为了把灶神灌晕 。灶神晕晕乎乎飞上天,嘴巴又被粘住,想说坏话说不出来 。即使挣扎着说出来,必定也是好话——毕竟他享用了人间的糖和酒,吃人嘴短嘛!
那三道果盘又有什么寓意呢?
其中寓意跟谐音有关 。大枣、荔枝、蓼花糖——枣、荔、蓼;早、离、了 。太学生通过祭灶,希望借助灶王爷的神力,早一天离开太学 。
做太学生其实有各种优待
太学生为什么急着离开太学?太学难道不好吗?当然不是 。宋朝太学对太学生其实有各种优待 。
北宋前期本来没有太学,只有国子学 。国子学是国立最高学府,但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含七品)的子孙 。小官和平民的孩子想上学,要么去私学,要么去某些州府兴办的地方官学 。这样办学,社会阶层会越来越固化,既不公平,也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 。所以到了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搞新政,借鉴汉朝就有的太学体制,在京城建了一所太学 。这所太学主要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但也允许地方官学推荐上来的优秀平民子弟就读 。
北宋首都在开封,范仲淹新政时期建造的太学自然也在开封 。最初招生人数很少,全校只有两百名学生 。到宋仁宗快要驾崩的时候,太学生增加到了六百名 。
推荐阅读
- 裁员|快手年关难过
- 年关|快手年关难过
- 中小商家|双11全网交易额超9650亿元,绿色、公益、中小商家成今年关键词
- 食品|智慧菜市场:虎年将近,农贸市场溯源切莫掉以轻心
- 轻松伴侣按摩椅体验效果好吗?将近三万大洋到底值不值?
- 状元|中国古代的无厘头状元:宋朝王嗣宗,靠摔跤被赵匡胤钦点文状元
- 张载|被范仲淹警告,被欧阳修看中,张载22字肺腑之言,成国人精神坐标
- 岳飞|历史打假第11集:宋朝GDP占全世界80%,岳飞是割据一方的军阀
- 宋朝|宋朝人有多嗜赌
- 宋太宗赵光义|宋朝故事有弑君嫌疑的宋太宗赵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