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关将近,宋朝太学生在忙什么( 二 )


范仲淹新政以失败告终,太学却保留了下来 。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搞变法,把太学当成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基地,太学扩招到两千多人,学生待遇也有所提升 。根据考试成绩,太学生分为内舍生和外舍生 。内舍生成绩好,免收学费,每月还有三百文的“添厨钱”,也就是饮食补贴;外舍生成绩稍差,只免收学费,没有饮食补贴 。
宋徽宗在位时,蔡京主政,太学扩招到三千多人,分一百个班级,这一百个班级又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 。外舍生免学费,无补贴;内舍生免学费,有补贴;上舍生不仅有补贴,还能参加每年一次的“升贡”考试,一旦通过这个考试,马上就有官做 。
离开太学意味着可以做官
进入南宋,国土面积小了,太学规模也小了 。南宋初年,宋高宗和文武百官被金兵追着东奔西逃,小朝廷在河南商丘、江苏扬州、江苏南京、浙江宁波、浙江温州等地不断迁徙,连个落脚点都没有,所以没建太学 。后来宋金议和,宋高宗把杭州改为临安府,杭州成了实际上的首都,开始着手恢复太学 。
衣冠南渡,人多地少,杭州土地尤其紧张,南宋的皇宫都非常逼仄,哪里有空闲土地建造太学呢?宋高宗有办法,他不是在1142年(旧历1141年底)杀了岳飞吗?岳飞在杭州西湖东岸有一处住宅,被宋高宗收归国有,在1143年改建成了太学 。
1143年南宋太学刚一建成,就招收了七百名学生 。后来宋高宗当太上皇,太学生又超过了千人 。到了南宋后期,太学人数稳定在一千四百人左右 。理论上说,太学是宋朝皇帝在科举考试之外,第二个选拔官员的基地,所以这千余名太学生都有机会做官 。可是这么多学生,不可能每人都给一顶乌纱帽吧?所以必须从中选拔 。怎么选拔呢?还是要考试 。
在南宋后期,太学生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每四个月还有一次期中考试 。成绩优秀,能从外舍生升为内舍生;成绩拔尖,能从内舍生升为上舍生;成绩一般,只能老老实实当外舍生 。外舍生是永远也没有机会做官的,内舍生和上舍生想做官,也要等待朝廷的选拔 。有时选拔人数太少,而够资格参与选拔的人太多,只能抽签 。宋高宗的养子宋孝宗在位时,一千多名太学生里被选拔做官的只有七个人,剩下千余名学生只能继续等待选拔 。个别学生成绩差,运气更差,一直在太学里待到七十多岁 。
僧多粥少,做官太难,等不及选拔的太学生干脆去参加科举考试,一旦考中进士,马上光宗耀祖 。我们熟悉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一个铁哥们儿叫陈亮,他当年就是太学生,在太学长期苦读,人到中年还没官做,一气之下去考进士,竟然中了状元!遗憾的是,这哥们儿中状元不久就去世了,没有来得及当官 。
说到这里,读者诸君肯定能猜到太学生祭灶为何要摆大枣、荔枝和蓼花糖那三道甜点了——枣、荔、蓼:早离了 。太学生都在祈祷上天,渴望早点儿离开太学,因为离开太学就意味着做了官,没必要再留在太学熬日子 。
事实上,宋朝太学生渴望当官的激情非常强烈,他们不仅在祭灶时祈祷,除夕祭神仍要祈祷 。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太学生同样会摆出三道果盘:大枣、荔枝、蓼花糖 。不是爱吃,只为讨个吉利 。
太学过年不放寒假
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除夕就是春节前夕,太学生怎么不回家过年?为何要在太学里祭神和祈祷?难道他们就不放寒假吗?第二,太学生都是文化人,文化人怎能如此迷信?怎么非要向上天祈祷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 。宋朝太学是有年假的,但却没有寒假 。每年春节、寒食和冬至,太学生各有三天假期 。古代交通落后,从杭州到成都要走半年(当年陆游从浙江到四川上任,路上花了六个多月),别说没有寒假,就算连放两个月假期,远路的学生也来不及回家过年 。所以呢,他们只能留在学校过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