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北京:包容万方,和谐之都


北京地区|北京:包容万方,和谐之都
文章图片
北京 视觉中国供图
北京是一座既是古代都城又是现代首都的城市 , 也是保留我国传统文化最集中、最丰富的城市 。这里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明清故宫 , 四合院、古街和胡同随处可见;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 , 东、西、南、北在此融汇;这里诞生了国粹京剧 , 体现着古老文明国度的浓郁文化气息 。
抚今追昔 , 古都北京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和谐包容 , 为什么这么说呢?
农牧交汇
历史上 , 战国时期的燕 , 以及金、元、明、清等多个王朝都曾在北京建都 , 建都时间长达900多年 。其中原因很多 , 比如 , 北京独特的地形地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历代宅京记》里说 , 北京“右拥太行 , 左注沧海 , 抚中原 , 正南面 , 枕居庸 , 奠朔方”(《历代宅京记·幽州》引《辍耕录》) 。意思是说 , 北京西部是太行山 , 东部邻近渤海湾 , 向南可以镇抚中原 , 有利于统治南方广大地区 , 向北依托长城居庸关 , 奠定对北方统治的基础 。也就是说 , 北京正好处在中原与东北交通往来的咽喉要地 , 交通和地理位置很重要 。
同时 , 北京之所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金、元、明、清的都城 , 还与北京处在我国北方草原牧业经济区和华北农耕经济区的交汇之地有关 。
周、秦、汉、隋、唐、北宋时期 , 我国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戎、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的力量比较强大 。为了处理好与这些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 , 也为了有效抵御侵扰 , 那一时期的都城主要放在了关中的西安 , 以及中原的洛阳、开封等地区 。
金、元、明、清时期 , 生活在我国东北和北方地区的女真、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逐渐强大 , 登上历史舞台 。我国的政治和军事重心也就自然而然转移到了东北与中原地区接壤的北京地区 。
当年 , 元世祖忽必烈在和大臣们讨论定都地点的时候 , 一个叫霸突鲁的大臣向忽必烈建议 , “幽燕之地 , 龙蟠虎踞 , 形势雄伟 , 南控江淮 , 北连朔漠 。……大王果欲经营天下 , 驻跸之所 , 非燕不可”(《元史·霸突鲁传》) 。
北京在古代又被称为幽州 , 曾经做过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 , 所以称幽燕之地 。霸突鲁认为 , 北京龙蟠虎踞 , 形势雄伟 , 向南可以控制江淮 , 向北与朔漠联系在一起 , 建议忽必烈定都北京 。所以 , 一直以来 , 北京都是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和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的枢纽 , 占有极佳的地利条件 。
金、元、清等游牧民族政权以北京为都城 , 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显著优势条件:
一方面利于对中原乃至全国的控制 , 获得稳定的财富供给和人才支持 。北京面向华北大平原 , 依赖传统农业区的滋养而生存 , 也靠对传统农业区的控制而发展;而北部、东北部的游牧和狩猎经济 , 则可以作为北京的有效补充 。
另一方面利于防守 , 获得稳定的军事支撑 。北京地势险要 , 易守难攻;蒙古草原和东北大平原又可以作为强有力的军事依托 , 一旦有变乱 , 随时可以退回这些地区 , 以图东山再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