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首先,在人数上就远远不够,永录坑发现的遗骸仅有130多具,但是按照史记的记载,当时坑杀的赵国降卒足足有40万人呢,那么,其余的尸骨都到哪里去了?
其次,死亡方式与记载不符,永录坑里的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这与史记中记载的,40万人是被“坑杀”也就是活埋致死的说法不同 。
最后,坑杀是挖坑还是找坑,从永录坑和附近的二号坑来看,两者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天然凹地和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的人工深坑,即“坑赵” 。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带着这样的问题,于是考古学家脑海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们去每一个村名跟长平之战密切相关的村庄走访调查,然后向村民农民询问,当地是否曾经发现过很多尸骨 。然后,关于长平之战的很多细节,就这样慢慢浮现于世人眼中 。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这场长达3年的战争在高平留下很多遗迹,有470个与长平之战有关的地名和村名,其中与战争有直接关系的不少于400个,像南王庄、谷口、王降、王何、企甲院、箭头等村所在地是长平之战的核心战场,这些村名就是对长平之战最深刻的铭记 。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这说明,当年白起杀降并非只在一个地方,而是以丹河为轴线分布在沿岸的多个地方;关于“坑杀”,也并非是活埋,而是将其杀死之后、本着就近原则,将尸体抛入附近的天然河谷、山林凹地等地势低洼处进行了草草掩埋 。
(三)长平的省冤谷与骷髅山
而千百年来,丹河沿岸不断有尸骨出土,也是因为后来不断有人处置这些尸骨 。比如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当地百姓将骨骸拾掇在一起掩埋,毕竟入土为安是古代先民的共识 。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当然,一些帝王或地方长官,为了教化百姓,积德行善,抚慰亡灵冤魂,专门举行一些安葬遗骸的公祭活动而形成的坟地,如大门坟、营门坟、供堂坟、白骨岭、骷髅庙等 。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现在所知最早与长平之战有关的祭祀活动,是开元十年,唐玄宗
“亲祭”和“改名”
的省冤谷,记载于宋代《太平寰宇记》:
“省冤谷,东西南北各六十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一百步,即赵括被杀,余众四十万降白起之处 。起惧赵变,尽坑之,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煞谷 。唐开元十年正月,玄宗行幸,亲祭,改名省冤谷”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而与白起杀降有关的地点,除了省冤谷之外,还有头颅山,而且其相关记载时间可能更早 。在《水经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 。”
其实从唐代开始,白起台就被等同为了头颅山,所谓“头颅山”其实就是战后收缴敌军头颅的地点,可能来源于秦军的表功和炫耀,也可能是组织祭祀只用,如同诸葛亮南征以后用馒头祭祀亡灵,也有可能是秦军走后,其他人在收取头颅祭祀 。
考古|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文章图片

所以,一个省冤谷是杀降之地,一个头颅山是筑颅之地,两者都与长平之战密切相关 。正所谓“
白骨岳积四十万,至今此地无青春 。

推荐阅读